打造工作流动站 探索古村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赵云云 通讯员 闫振坤 赵文珺
今年暑假,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力打造“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大学生工作流动站”,从探测文化遗产市场、孵化文化遗产产品、解码文化遗产价值三个主要方向,致力创新文化遗产高质量保护路径、促进文化遗产存续与传播,探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文化遗产市场“探测器” 把握关键要素
流动站进驻后沟古村,流动站师生针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市场需求展开了专项调研与分析。他们通过发放问卷、与游客互动交流等方式,精准把握消费者偏好、文化遗产产品传播渠道以及消费特征等关键要素。
在景区检票口,师生迅速展开访谈及发放问卷工作。他们分组行动,与游客深入访问交流,悉心了解游客对后沟古村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古村景区的意见和建议,成功回收有效问卷50余份,收集游客意见30余条,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分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数据支撑。
当日下午,流动站师生再度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48份有效数据。通过反馈得知,游客对后沟古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认可度较高,但同时也反映景区在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这些调研成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化遗产产品“孵化器” 赓续文化脉络
流动站师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体验非遗项目、对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深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后沟古村各类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精神内核。
其间,流动站师生对后沟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杰等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后沟古村当前统筹开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思路。同时,他们还采访了常嗣新、张志强、赵贵枝等专家学者,明晰了后沟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历程及非遗传承的后沟故事,感悟非遗的渊源和历史内涵。
流动站师生还与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利军进行了交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价值带动后沟村民致富,用生态智慧复后沟经济、盘活非遗文明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经验。专访结束后,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郭晋南与范利军举行了“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此外,流动站师生积极参与五谷画制作活动,认真学习剪纸和缠丝香囊制作工艺,参观老四夫妇木版年画工作室等,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深刻体悟其独特魅力。结合经济学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师生们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剪纸、富有韵味的灯笼以及精致独特的项链等文创产品,绘制了文旅地图,并成功策划举办了文创集市与义卖活动,为古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接力乡村振兴,为文化遗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注入新鲜创意与青年活力,赓续文化脉络,传承“非遗精神”。
文化遗产价值“解码器” 拓宽市场空间
流动站师生对后沟古村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他们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助农直播策划、创意短视频等活动,讲好后沟古村的文化遗产故事,传播非遗记忆,拓宽市场空间。
流动站师生对五谷画制作过程进行现场直播,让更多人领略五谷画的独特魅力,有效扩大后沟古村文化体验活动的影响力;举办以“传统非遗 木版年画”为主题的直播活动,生动再现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流程,累计获赞达2.9万次,艺术家详细讲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现场演示绘制技巧,使观众深刻感受题材广泛、意蕴悠久、匠心独运的年画;制作创意短视频,讲好后沟文化遗产故事,打通产销研链条,切实提升文化自信与古村文化遗产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后沟古村打造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大学生工作流动站”,深入挖掘古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为后沟古村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践行使命、展现担当的优质平台,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