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倾力打造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张丽
8月29日,太原市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太原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晓宇等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造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2024年,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太原市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就创业技能提升工程。明确转型人力需求,强化产业引领作用,搭建企业人力梯队,大力开展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训,重点实施了特色专业镇技能培训,推行订单式、项目制培训。
实施民生赋能保障工程。建立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室,提升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开展青年求职能力训练营,推动模式革新与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青年等群体的综合素质与求职能力。
实施就创业载体建设工程。全市10个县 (市、区)均高标准建立运营了零工市场,实现“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今后将延伸零工市场服务到社区和行政村。2025年打造完成覆盖全市社区、行政村的全覆盖零工市场体系。
实施数智化应用提升工程。依托全省统一的“一库一平台”,着力打造就业人群信息查询平台、云端孵化平台、智慧招聘平台、智慧经办平台、开发“原圆就业”AI服务机器人,为群众提供便捷化服务。通过示范项目四大战略工程,将全面提升太原市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太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3月,太原市作为劳动力市场监管示范城市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作重点典型推介。2024年7月,在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评选中,太原市在“权益保护健全”维度入选“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公益性零工市场高质量促进就业”案例被评为典型案例,向全国进行重点推介。
太原市持续优化就业优先政策扶持体系,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补贴、社保补贴以及一次性创业补贴,对42所高校开展“全覆盖、不断线”的公共就业服务,深化劳务品牌 “一县一品牌”工程,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29场,提供用人岗位18.38万个,成功举办“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双选会活动,重点保障了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8万人的69.65%,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人社政务环境群众可感可及
坚持开门搞整治,持续推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全力推动“听民意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不便捷不精准的问题,线上优化认证流程,手机APP认证通过率已经达到80%以上,线下针对高龄、卧床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认证服务;聚焦养老保险待遇未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全力抓好困难群众救助领域问题的重点整治;部署推动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以民生领域“小切口”推动人社服务“大提升”。
持续推进劳动力市场透明监管,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组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开展“春季护薪”专项行动,依法处理违法用工行为。完善争议调处工作机制,将一般仲裁案件审结时限缩短至三十天。深入社区服务点开展政策宣传,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
公共服务环境高效便捷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进“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和“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在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服务点,形成全覆盖工作格局。全市10个县(市、区)均高标准建立并运营零工市场,提供零工岗位2.2万个,服务零工7.78万人次。采取“一园两区、双轮驱动”的布局,建设了山西太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园区和万柏林分园区,总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集聚优质企业和机构166家,成为山西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被评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同时建立机制,打造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要素保障环境。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从2021年的441家增加到2023年的556家,行业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78.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48亿元。为来并人才发放生活补助、租房补贴、学费补贴,提供人才公寓,营造了良好的留人用人环境。
信用环境智能联动
深化“一件事”改革,推动企业员工录用“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退休“一件事”和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一体化改革,实现省、市、县三级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共享。推进“一网通办”,新成立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同步完成社保登记,取消单位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材料,社保经办窗口直接调取新开办企业数据。实施“示范项目”,太原市成功入选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努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下一步,太原市人社局将持续巩固提升劳动力市场监管水平,改进公共就业服务方式,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贡献人社力量。
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据不完全统计,太原市新业态从业人员接近46万人,主要涉及灵活用工平台、家政服务、电商销售、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服务,网络直播。新业态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太原市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和劳动大军。
太原市人社局严格落实人社部编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简称“两个指引和一个指南”。一是有效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必要休息时间,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二是平等协商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规则,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劳动报酬。三是市社保经办机构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积极组织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同时将工伤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得到保障。四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发生纠纷,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司法诉讼、法律援助等法定维权服务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太原市对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并有相对完善的政策支持。下一步将全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为太原市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