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9月06日

古今教师称谓的流转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 “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说到古代,教师的称谓也是多样而丰富,如同繁花盛开,各领风骚。其中,先生便是古人对教师的一种称谓。此外,夫子也是我们熟知的一个称谓。它从孔子而来,他的弟子们亲切地称孔子为夫子,由此流传至今。在古代,夫子早已成为表彰教师为核心意义的尊称。与先生称谓不同的是,夫子更像是一种对知识传承者的崇敬,一种对智慧的垂范。
  宗师,也是古代教育者的名号。在古代,宗师是指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而如今,宗师则成为受众人崇仰的代表,堪称师表。顾名思义,宗师乃是匠心独运、精深见地的教育家。他们不仅在学识上造诣颇深,更秉持着一种崇高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以良好的榜样塑造着学子们的品格。
  教授,这个称谓始于宋朝。在古代太学中,讲学的博士就被尊称为教授。教授这个称号,承载着博学精深的意义,代表着对学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在明清两代的府学中,教授称谓依然被广泛沿用,成为学子们心中的楷模。
  然而,历史的沧桑岁月中,有些教师称谓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诸如讲郎,这个古代讲授经书官员的称谓,如今便销声匿迹。教谕,宋代京师和武学的学官名,现在听来熟悉却与我们的生活脱节。还有一个名为“山长”的尊称也早已被岁月荒芜,雪埋沧桑。山长,一个曾经璀璨耀眼的称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一位在衡山隐居并讲学的大儒因传道者众多,被尊称为“山长”,一度成为对教师的崇敬称谓。然而,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山长”这一称谓渐渐衰退。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