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培育时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发青年潜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导引,对青年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深入探索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实现路径,打造高素质青年队伍,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讲好劳模故事,奠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青年格局。提高青年自我格局,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必须以劳模故事为基点拓展青年视野,将“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劳模故事不是一系列先进事迹的堆砌,而是劳动模范作为社会楷模所表现出的超越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对劳模故事从个人视角、他人视角和社会视角进行多角度挖掘,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能够表现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劳模故事,增强青年与劳模同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向往并追求劳动模范的精神境界,培养将民族命运“系于己身”的国家大局观。要构筑多样化展示平台,通过媒体报道、网络传播、展览展示等多元化传播路径,让青年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奋斗精神和成功经验,培养其开放包容的胸襟,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要通过社区宣讲、表彰奖励、组织观摩、走访慰问等活动,为青年提供接触劳模、了解劳模工作的机会,使奋斗、奉献、创新、团结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激励青年一代人人学习劳模、人人成为劳模,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塑造新时代劳模形象,展现青年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劳模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形象与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要求相呼应。要通过塑造新时代劳模形象,引导青年培养问题意识、坚持辩证思维,自觉担负起“强国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劳模是“行走的标杆”,是青年奋斗拼搏的“指南针”。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重点关注和培养劳模后备生力军,注重在青年群体中培育选树劳模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评选表彰青年劳模,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青年榜样,激励广大青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注重挖掘劳模背后的故事,通过微博、短视频、纪实纪录片、人物传记等方式,以普通劳动者视角展现其真实生活和工作状态,让劳模形象更加接地气,拉近劳模与大众的距离,实现劳模形象的大众化与生活化。要顺应时代发展,塑造新时代劳模形象,提升劳模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利用新媒体展现其风采,同时完善奖励和保障机制,打造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具备创新精神、专业素养且备受社会尊重的新时代劳模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榜样作用。
践行劳模精神,培育青年才能。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注重提升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素质,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来讲,一要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发挥协同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年成长、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加强“家校社”的有效沟通与配合,共同构建教育共同体,助力青年全面发展与成才。学校要构建完备的教育框架,拓展教师队伍,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将劳模精神有机渗透到课程与校园文化之中;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的基石,必须营造正面积极、以身作则的家庭教育氛围,着重培育青年的自主性与责任感;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的责任,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二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实用性人才培养。高校通过聘请劳动模范、开设劳模讲堂、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长效劳模交流平台,构建企业、高校与劳动模范结构,使其互补互助、资源共享,使劳动模范可以将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攻关、改进工艺等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解决企业需求,实现校企“牵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三要搭建青年实践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一方面,要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协同设立创新实验室与孵化基地,为青年人才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先进的设备以及必要的技术援助,定期策划并举办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点燃青年的创造激情。另一方面,要与政府、企业等各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配合媒体宣传、合作推广等手段,使创新成果市场化,不断扩大青年创新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机遇与发展空间。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