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人物罗力立亲临现场忆童年
本报记者 田璐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近日,新版红色儿童剧《大豆谣》全国巡演——太原站活动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大剧场上演了两场。该剧改编自甘肃革命烈士罗云鹏之女、“活着的小萝卜头”罗力立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同名回忆录,是一个真实发生在兰州的红色历史故事。
红色艺术精品献礼祖国
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和妻子樊桂英及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被捕入狱。4岁的小力立在狱中捡到一颗从未见过的大豆,她无比兴奋地把这看似渺小的快乐,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并笃定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同在狱中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极受触动,为她写下了歌曲《大豆谣》。
新版红色经典儿童剧 《大豆谣》自2021年11月初开始剧本创作,经过七易其稿的反复修改打磨,最终以全新的故事讲述方式呈现了一段温暖动人的红色记忆,是一部对解读和传颂红色精神极有意义的作品。
该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担任艺术指导,上海赵以文化传播工作室导演赵以担任编剧并执导,兰州市文研中心主任、国家二级编剧铁燕担任编剧及策划。该剧以“西北小萝卜头”罗力立亲笔撰写的《大豆谣》一书为故事原型,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再现了兰州革命者在沙沟监狱一场场对敌斗争的场面,展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示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此次活动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大剧院承办及创演,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山西演艺集团演艺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支持,旨在以红色舞台艺术精品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用艺术作品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用舞台语汇诠释“信仰”
故事里,罗云鹏夫妇和女儿罗力立一同坐牢。这样的经历极具独特性,是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中,除了重庆“小萝卜头”宋振中之外,在中国革命史上少有的少儿红色革命故事,也令这部作品成为一部非常特别的儿童剧,用舞台语汇诠释了“信仰”。
演出中,随着舞台在带着意识流的回忆中自由切换时空,演员们用最深情的表演诠释了最感人的故事,舞美部门也极其熟练地相互配合,最终让这部剧的呈现能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新版红色儿童剧《大豆谣》打破了儿童剧一贯天真烂漫的范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演绎了红色故事这样厚重的题材。”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剧协驻会原副主席季国平曾评价说,“全剧以独特的舞台样式,不仅完成了故事中想象与现实的呈现,营造了苦难与希望的落差,而且引导观众坚韧向上和勇于奋进。特别是,在主人公罗力立的身上所感受到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她激发了该剧和观众之间最真实的共鸣和感动”。
主人公原型亲临现场再忆童年
革命烈士的女儿、86岁的罗力立如今就生活在山西运城,她撰写的回忆录《大豆谣》被作家梁晓声视为以6岁孩子视角所写的革命回忆录、“伟大历史的童音回响”。
“剧中的事情就发生在兰州,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演出结束后,主人公原型罗力立被请上舞台发表了掷地有声的感言,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心灵,掌声像海潮般久久没有停歇。
她勉励小朋友们,要牢牢记住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充实自己。长大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罗力立告诉记者,《大豆谣》这个故事穿越了80年,刚才的剧情令她仿佛又回到那段苦难的岁月。“我还是很感动,一直在流泪。当时,记忆里很多人都牺牲了,而饿成皮包骨的我,能活着走出沙沟监狱也是一个奇迹。”
故事震撼人心 观众热泪盈眶
演出中,王洛宾的同名歌曲《大豆谣》贯穿全剧。歌声中,“小力立”慢慢感受到想象的力量,学会了找寻残酷生活中“真实的美”。更重要的是,父亲“罗云鹏”给予了她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对共产党人心中“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无限憧憬及希望。
演员们真情投入、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在场所有观众都忍不住数次热泪盈眶。而诸多小观众则真切体会到了剧中这些革命先烈身上所具备的坚强、勇敢等珍贵品质,并在感恩如今幸福生活的激动心情中,一次次送出了热烈的掌声。
整场演出在一曲空灵、深情的童声清唱《大豆谣》中落下了帷幕,但那震撼人心的故事却久久回荡在所有人的心中。
“非常幸运,有机会创作这样一部特别的红色题材。”赵以对记者说,“《大豆谣》的原著最打动我的莫过于在这样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革命者如何保全一个儿童纯真的内心,让她相信美好,敢于抗争。因此,我的创作初衷便是要把这部戏不仅打造成一部经典‘红色戏剧’,更应该成为一部以儿童成长、家庭教育为核心的温情‘家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