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9月20日

古时上学花钱可能不多但费劲不少


  古代的学校跟今天有所不同,比如经常十几岁才开始读小学、开学时间大约在冬季、没有“小升初”直接“小升大”,求学拜师赶考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调皮捣蛋的“神兽”“熊孩子”不是今天才有,“闹学”是古代文人搞创作最为生动鲜活的主题之一。
  当年的“大学生”和“小学生” 跟今天差距挺大
  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又有一批“小神兽”背起书包上学堂,开启漫长的学校生活,更有大批青春少年进入大学,迈向更高的理想之地。
  过去的学习方式、学校设置跟今天有着较大的不同。现在的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级别,孩子们需要小升初、初升高,一步步考上去,中间还有衔接班等名目。古代就简单得多,只有小学和大学,也就是说,小学毕业后,直接“小升大”。当然,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跟今天的大学不尽相同。
  广泛公认的最早“大学”是1088年创立于罗马的博洛尼亚大学,中国的第一所大学要到1898年才诞生。
  现在孩子上小学一般是6-7岁,古代人大概在8-15岁之间才开始上学。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王充说自己“八岁出于书馆”,苏东坡也说 “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
  虽然古今都叫“小学”,但古代的小学跟今天的小学也不一样。古代的“小学”指的是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搁在今天,任何一门都是中文系大学生的高难度专业课。所以古代孩子入学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课程太难学了。
  跟如今每年9月1日都要上演“恐怖灾难大片《开学》”不一样,古代开学时间更多是在冬季。毕竟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务农是天大的事,开学也得服从农业生产的节奏。陆游《冬日郊居》诗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其自注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过去开学时间和学制都比今天要灵活,除了冬季,春季和秋季入学都是可以的。
  “神兽”开学那些事儿
  虽然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孩子的教育费用仍是一个家庭支出的大头。古代没有义务教育之说,不过学费还是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春秋时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时代,但“学费”并不是钱,可以是“乘壶酒”“束脩”——四壶酒、十条肉干,都可以是学费。秦朝为贫苦人家提供资助,也就是现代的“贷学金”政策。
  宋朝是学生们的美好时代,不仅学费食宿费全免,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孤寒士子”由政府提供免费食宿。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
  除了学费问题,古代人上学的配置也很简单,连个书包都没有,“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搭就能上学,攀比什么的也就不存在了。
  因为上学还要带笔墨纸砚,于是,包袱又升级为了“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褡裢并非学生专用,也是商人或账房先生的标配,其实就是个布口袋。
  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这时候就要用到行李箱——“箧笥”。电影《倩女幽魂》里,张国荣背着的那个就是。
  这样一看,古人上学虽然比今天花钱少,但费劲更多。笔墨纸砚都得自己背着,不仅“负笈甚重”,如果想访问个名师,往往还得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毕竟通信交通都不发达。相比之下,现代的学生要幸福得多,通过电话或视频,远隔万里也可以随时与导师交流。
  论“闹学”过去的孩子更厉害
  调皮孩子年年有,并不是现在特别多。过去的熊孩子们闹起来更是花样百出,以至于“闹学”都成了文人们搞创作的一个热门选题。
  《红楼梦》第九回,曹雪芹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顽童闹学堂”的名场面。宝玉大张旗鼓地开始上学,光跟丫鬟、奶奶、老爸、女朋友等逐一告别的仪式就搞了1000多字,终于进了义学。但是宝玉只是为了跟秦钟一起玩,所谓上学不过是借口,所以学习是不可能的——全班除了贾兰,都是学渣。终于有一天趁老师不在,教室里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动手抓打只是起步,不知道哪里飞来个砚台打碎贾菌的水壶,溅了一书黑水;贾菌抡书匣子还击掉到宝玉桌上,书本、纸片、笔、墨等物撒了一桌,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金荣抓了一根毛竹大板打在茗烟身上,墨雨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挥着马鞭子,蜂拥而上;剩下的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的,有直立在桌上喝着声儿叫打的……今天的哪个老师要是开门看到教室里这个热闹情形,估计得当场晕倒。
  安静规矩的课堂千篇一律,调皮顽童的玩闹各不相同,文艺创作者在这个题材上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闹学”在诗词和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经典题材,《牡丹亭》中就有“春香闹学”一出。
  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中记有两幅高克明的《村学图》,说明在宋代这个题材的绘画就已经出现。明清仇英、张宏、华嵒、钱慧安都有同样题材的作品传世。从杨柳青年画,到各类民国石印年画、月份牌年画,此题材画作不胜枚举。可见,不论在文人雅士还是市民百姓当中,“闹学”都是一个历史悠久、被喜闻乐见的主题。
  读书学习很辛苦也有乐趣,今天我们跟古人读的书已截然不同,但甘苦体会并无太大区别,都要趁黑发早知勤学早,勿等白首再悔读书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