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长与奉献
本报记者 钟如杰
在临汾市安泽县冀氏镇纪委副书记柏惠康桌上那本厚厚的日志中,详尽地记录着他在冀氏镇冀氏村时的珍贵时光,翻看这本日志时,仿佛在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020年12月,25岁的柏惠康在临汾市安泽县委组织部完成报到后,满怀激情与憧憬开启了他在冀氏镇的工作旅程。一路上,伴随着冀氏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魏志勇详细的介绍,目光所及是326省道沿线各村各具特色的村貌,呼吸着沁河沿岸清新湿润的空气,他深知,属于他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乡村生活已然拉开帷幕。
从“门外汉”到“村里通”
去冀氏村报到的第一天,“党支部副书记”这一崭新的标签就贴在了柏惠康身上。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带着些许懵懂和青涩,面临的不仅是工作上的生疏,还有村民充满怀疑的目光和村干部的质疑。初来乍到的他,满心迷茫、无助,甚至连当地方言都听不懂,第一次主持会议时的语无伦次、第一次撰写材料被反复退回的挫败、第一次组织活动时的手忙脚乱,让他深深陷入了“本领恐慌”。
在领导的亲切关心和村干部们的热心帮助下,柏惠康勇敢地从村情要素调研入手,开启了他的蜕变之旅。他不辞辛劳,遍访全村674户群众,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请教,在田间地头与淳朴的叔叔婶婶们唠家常。每一次走访,每一次交流,都让他对这个村庄的了解更加深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柏惠康撰写了《冀氏村国情调研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凝聚了他的心血,更成为他成长的见证。从此,冀氏村的街头巷尾留下了他活跃的身影。他时而化身青松岭的专业解说员,为游客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时而充当矛盾调解员,耐心化解邻里纠纷;时而又成为勤劳的环卫工人,为村庄的整洁贡献力量;在防火防汛的紧急时刻,他是应急小队中坚定的一员,冲锋在前;在排查安全隐患时,他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从“倾听者”到“共议者”
在走街串巷调研访谈过程中,柏惠康认真了解村民那些看似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烦心事、揪心事,也清楚地知道了他们最朴素、最真实的诉求。他认真做好记录,与时任冀氏村党支部书记姜青生一起,一件一件地解决。对于棘手的难题,就组织村民召开说事议事会,共同商议,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力量。
有一次,柏惠康在街上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冀氏村老会计武留群忧心忡忡地对他说:“惠康呀,这马上秋收呀,我有块地在下窑,那边的田间路可不好走,别的地方也有这情况。”得知该情况后,他丝毫不敢耽搁,立即作了汇报。随后,一场以维修田间路为主题的说事议事会迅速召开,并最终决定以网格为单位召集就近的村民维修田间路,对于人力难以维修的路段,由村委会出动大型机械进行维修。
秋收时节,看着村民行走在平坦安全的田间路上,柏惠康像吃了蜜一样甜。他以 《冀氏村构建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为题撰写了一篇专题调研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从“异乡人”到“贴心人”
在冀氏村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柏惠康从最初那个连方言都听不懂的“异乡人”,逐渐蜕变成老百姓心中信任有加的“贴心人”。他深深地迷恋上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2021年,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柏惠康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抢险救灾一线。与村民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他深刻地感受到村民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奉献青春年华、扎根基层的决心。
那年,汹涌的沁河水不断上涨,将连接冀氏村关庄组的漫水桥冲毁,关庄组变成了一座孤岛,60余户村民陷入困境。柏惠康跟随镇党委副书记马鸣奇、村党支部书记姜青生,从白村绕行,扛着面粉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走了四五里地,只为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听到关庄村民那句充满期待和感激的“你们可来了”时,他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了那句话:“这是党和人民最需要我的时候!”
这段时光,对于柏惠康来说,是成长,是奉献,更是与冀氏村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羁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属于他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