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0月09日
2024秦晋黄河红枣论坛举行

探索“枣”产业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贺建锋 文/图
  
  晋陕峡谷中部黄河两岸,有着400余万亩“黄河母枣”林,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受气候影响、市场疲软、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制约,枣农弃管撂荒现象越发严重,红枣产业进入发展“瓶颈”。如何让红枣产业在逆境中实现突围?
  9月28日,由临县红枣产业协会、神木市红枣产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秦晋黄河红枣论坛”在陕西省神木市万镇镇曼乔红枣科技园举行。临县副县长李志忠、团省委驻临县玉坪乡常家坪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高永安、省社科院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驻临县城庄镇湫水柏林苑社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赵平利等省直单位驻临县工作队队长、临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山西吕梁市、陕西榆林市沿黄枣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红枣专家、企业代表等100余名嘉宾出席论坛,围绕 “晋陕峡谷红枣产业振兴”话题展开讨论,共谋红枣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方法。论坛为“黄河母枣”正名,将黄河母枣作为公共品牌,推向市场,挖掘“黄河母枣”文化底蕴,用文化助力,进一步焕发“黄河母枣”的熠熠光彩。
  “晋陕峡谷中部沿黄两岸是‘黄河母枣’的最优原生区,本次论坛旨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产业自信,通过文化赋能推动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母枣’正名,是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实现品牌强农、助推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红枣文化学者李孟谐表示。
  坐落在吕梁山西部的临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当地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覆盖全县17个乡镇、454个自然村,约37万枣农受益,是著名的红枣之乡。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地红枣产业的持续低迷和枣农之殇,面临着全新的市场定位和寻找新的提质增效之路,如何使临县红枣产业在逆境中实现突围?成为省驻临县工作队今年以来在努力探索突破的一个新课题。
  今年以来,省直机关驻临县各工作队队长开展滚动式调研座谈,围绕红枣产业振兴新路径这个话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条件、政策环境,结合省内外各地红枣产业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的产业发展方案。
  今年6月初,由省驻临县工作队大队长陈锴带队的省直机关驻临县工作队一行30余人赴晋陕豫4个红枣种植县进行实地考察取经,从稷山板枣到大荔冬枣,考察团一行边走边看,学习当地红枣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吸收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结合临县黄河母枣调整产业重点,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临县红枣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临县三交镇枣圪垯村20亩大棚木枣项目园区,是山西金控集团帮扶带动当地红枣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更是村民的“希望树”。
  多年来,红枣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受天气影响,红枣裂果、烂果一直以来是枣农的烦心事。如今,在省驻临县工作队的努力下,金控集团筹措资金帮扶的临县枣圪垯村大棚木枣项目已落地,让枣树住进大棚,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今年以来,省驻临县工作队坚持从实际出发,举全队之力、集全员之智、汇各类资源,多措并举,精心组织实施消费帮扶活动,从临县红枣到粽子,从临县蜂蜜到香菇,再到莜面等农产品,11个省直工作队,先后采购临县农特产品15款,累计销售1318755元,惠及临县23个脱贫村。
  今年以来,省驻临县工作队积极发挥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的“尖兵”作用,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头戏,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全队之力,探索开辟乡村振兴新方法、新路径,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