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0月11日

看我七十二变话说“美猴王”的前世今生


  我们熟悉的美猴王,是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描绘的形象。其实,孙悟空这一形象在不同朝代的流传中是不断变化的。
  
  不同朝代的孙悟空都长啥样
  
  南宋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犹如一把古老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孙悟空形象的神秘之门。在这里,孙悟空是一位“白衣秀才”,由“猕猴王”化身而来。他像是一位儒雅的书生,带着神秘的气息,迈向那未知的取经之路。
  福建顺昌县黄墩村的 “通天亭”内,一尊孙悟空“白衣秀才”木雕神像,头戴纶巾帽,眉清目秀,虽有猴相特征,却散发着文士的气质,仿佛一位从古代走来的智者,静静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金代的孙悟空形象依然延续着“白衣秀才”的风格。山东长清张夏镇王泉村摩崖水月观音造像附属的玄奘取经图雕像中,行者身体微左倾,双手抱于胸前,宁静而富有韵味。
  西游记的故事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元末明初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马的“五人天团”已凑齐。清代的孙悟空形象在衣着上更加华丽,虎皮裙也系在腰间,形象更加高大,在《西游记》小说的第一回里,孙悟空自封为“美猴王”,这个称呼在后世就这么叫开了。他手握生金棍,仿佛一位英勇的战士,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紫金山大云院摩崖石刻水月观音右下侧和左下侧的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手持生金棍,威风凛凛。
  2003年,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发现了一组长8米、宽0.6米的连环画式壁画,绘有玄奘、沙僧、孙悟空三个人物,师徒三人正行走在东归途中,该组壁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
  
  猴戏古老的汉族表演艺术之一
  
  猴戏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最迟于唐朝已有出现。古代汉族人民把猴子视为马的守护神,常于马厩内养猴子以留住马匹,并让猴子表演猴戏作祭祀之用,因此猴子又有“马留”的别称,此名称至今仍保留在粤语中。
  真猴子登台。河南新野猴戏,俗称“耍猴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用搭台,无需灯光,圈一块空场,敲一锣鼓,挥上一鞭子,拽住猴绳子,吆喝一嗓子,就是一出好戏。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而代代相传。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不用搭台,只需在一块空场上,拽住猴阵子,扬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么一吆喝,便和这小精灵同台演出了。你看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戏服,模仿着人们的举止行动,爬杆、担水、骑车、犁地、走钢丝、打篮球,要多像有多像,实在是滑稽。
  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猴戏抹杀猴子天性而博众人乐,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不“猴道”。耍猴人也常遭人歧视。因此,耍猴的越来越少了。
  清末民国初,京剧兴盛,比较完善的“美猴王”脸谱形象更多地出现在戏曲的舞台上,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经过艺术改造,登上大雅之堂的孙悟空面相不再狰狞,红脸黄袍,腰系蓝带,造型也十分好看。
  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先期演猴戏具有独特风格,脸谱、扮相、表演各有不同,前期是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
  戏曲中的“美猴王”。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大师兄这一角色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因为他是神猴,所以既要表现出他的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
  杨小楼,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京剧武生宗师,其父杨月楼擅演猴戏,有“杨猴子”之称,传到杨小楼,又得名家张淇林教授的真传,他的猴戏有了新的发展。在孙悟空的脸谱设计上,杨小楼把“倒栽形”与“檄榄形”结合起来,桃蒂一笔,直通到天屏,把眼瓦从十字形改为浓眼圈加眉子,从而使孙悟空从面部外观上增加了武生的气质。
  他在孙悟空的外型设计和动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这一神话人物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渐减少“形似”,虽然他身材高大魁伟,但他演出的猴戏却轻巧玲珑。
  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开创了绍剧猴戏,他养了一只小猴子与其共同生活,边学边演,越演越火,争得“南猴王”称号。建国后,他出任浙江绍剧团团长,多次为外宾表演。1957年,周恩来在上海观看 《大闹天宫》后,上台接见六龄童,给扮演小罗猴的章金星赠名“小六龄童”,并怀抱合影留念,留下珍贵一瞬。
  到了六小龄童这里,猴戏走进了荧屏,成为众所周知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六小龄童长相好颜值高,身长脸瘦,造型有美感、灵动,让悟空的形象更容易为人接受和喜爱。而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适合电视,六小龄童还对孙悟空形象进行了改良,如让孙悟空有哭戏,让角色有了人的真情实感。
  孙悟空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迁,恰似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宋、金时代的“白衣秀才”到元代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这不仅仅是外表的变化,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他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着人们对勇敢、正义、智慧的深深向往。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