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大汉母子》太原首演获好评
本报记者 田璐
10月20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项目上党梆子《大汉母子》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震撼上演。该剧是由晋城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指导、市上党梆子剧院精心创排的一部新编历史故事剧,是一部彰显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守正创新佳作,也是民族戏曲艺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新作。该剧首次与太原观众见面,就赢得了满堂彩。
用历史笔调书写历史人物情感脉络
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以吕雉、刘盈母子为故事主线,多侧面展现吕后母子在生离死别中的情感交锋和心理变化,用浓郁和厚重的历史笔调深刻书写西汉初年逐步强大的国家形象中历史人物的情感脉络,尝试透过历史事实来探究和展现人物内心的幽微,被誉为历史人物心理剧。
为打造艺术精品,特邀一级编剧李莉创作剧本,一级导演张曼君担纲执导。剧中女一号吕雉由一级演员、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 “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 “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主角奖”获得者陈素琴领衔主演,其他角色均由一、二级演员及优秀青年演员饰演,代表了新时代上党梆子的最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
这是李莉与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第5次合作,谈及创作《大汉母子》的过程、其中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她说:“剧本初创于2017年,成型于2019年。该剧以观众能够理解的通常审美‘小切口’深入,多侧面地展开母子在生离死别中的情感交锋与心理变化,用浓郁厚重的历史笔调深刻书写历史人物的情感脉络。这类作品因其审美距离的久远广阔,更具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也是民族艺术能够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最佳探索与尝试。”
“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剧种,也是一个一直坚持着民间立场的戏曲剧种。当最能打动人心的‘母子之情’遇到这么一个古老的民间剧种,必然会打造出一出人情味、乡土味、上党梆子味极为浓郁的民间视角的历史剧。”近年来,张曼君几乎保持着 “一剧一品”“一戏一格”的创作水平,不断创作着一部又一部戏剧力作。
以人立戏以戏推人 锤炼青年演员
上党梆子作为晋城历史文化名片之一,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全国稀有的五声腔(昆、梆、罗、卷、黄)剧种。2006年,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唱腔、音乐上,《大汉母子》充分发挥上党梆子高亢激越的特点,首次大规模使用上党铜器,跌宕起伏的唱腔淋漓尽致地抒发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特别的是,上党平锣、上党钗、上党小锣的使用,可以说是上党梆子武场音乐的一次返璞归真。
此外,记者从上党梆子《大汉母子》首演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该剧从4月25日建组、投排,于6月22日首次在晋城市歌舞剧院剧场带妆彩排,共连续彩排演出11场,场场爆满,观众累计达10000余人次。
彩排演出中,主要角色由三组不同的演员饰演,横跨70、80、90、00后四代演员。每组演员均可担当主演,真正形成了 “以人立戏,以戏推人”的上党梆子新剧目、新队伍建设机制。
谈及创排《大汉母子》的收获,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本剧主演陈素琴说:“通过排练,可以说全体人员从审美认知到艺术见解,从人物塑造到舞台呈现,是一次大进步、大提高。这部戏是用现代的视角打开历史,是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更是让我们通过看这部戏认识到自己,不由自主地会去思考母子关系如何处理。可以说,这部戏让我们打开了新编历史剧的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更多可能性。”
“上党梆子《大汉母子》对新形势下院团建设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侯俊玲认为,该剧坚定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方向,积极发挥历史主动,是以中国戏曲书写中国历史的艺术实践。这部剧从唱腔、音乐到舞美,都在探索新剧目创作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同时,以人立戏,以戏推人,通过A、B角轮番主演,推出了青年演员,锤炼了艺术队伍。
此次上党梆子《大汉母子》除10月20日、21日晚连演两场外,22日来自北京、上海、山西等地的专家将围绕剧目本身开启研讨,为该剧问诊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