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0月24日

山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赵云云
  
  10月23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省司法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
  
  连续6年开展“惠民工程”
  
  省司法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马慧健介绍说,近年来,我省聚焦满足法律服务资源薄弱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法律需求,在全省连续6年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以下简称“惠民工程”)。惠民工程通过全省117个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00余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组织4200余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63万余人次,办结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5万余件,切实解决了大量法律问题,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据介绍,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全省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会对开展“惠民工程”专门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将“惠民工程”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予以推进。全省各地通过动员部署、现场观摩、分级培训等方式,全面构建起上下联动、同向发力、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马慧健介绍,我省出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规范》《实施“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工作手册》《“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构建起立体化、矩阵式制度体系,推动实现服务环境全面升级、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为推动提质增效,制定了《“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提质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实施五方面提升行动。开展“惠民工程”星级法律服务人员评选,全面调动法律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实行法律服务人员动态管理,优化服务人员库,提升服务水平,夯实高质量开展工作的基础。强化信息赋能,研发“惠民工程”管理系统,提升“惠民工程”信息化水平,完善各类管理服务功能,系统自动、即时、准确汇总工作报表,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实时动态掌握全省各类服务数据,实现“惠民工程”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推进。加强工作创新,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告知承诺制,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困难职工纾困解忧”法律援助专项活动,以长治、晋中、临汾三市为试点开展法律援助“市域通办”,依托晋中市开展“惠民工程”延伸服务试点,逐步实现群众法律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化、优质化、便民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马慧健表示,具体包含4个方面。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化。均衡配置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深入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能力;鼓励地市间建立服务对接机制,通过对口援建、挂职锻炼、交流培训及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推动更多法律服务资源向县乡及基层配置。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优质化。拓展律师专业服务领域,加快提升知识产权、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领域服务水平;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等领域纠纷仲裁调解工作;按照专业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创新实践项目,探索开发智能化、场景式、跨业务的法律服务产品。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化。扎实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重点拓展“一证一次办”“一事一站办”,有序推进“跨省通办”,拓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扩大法律援助“市域通办”范围,探索构建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推动法律援助申请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山西法律服务网,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优化热线平台坐席设置,实现高质量“7×24小时”服务;大力发展“智慧法律服务”,推广律师远程视频服务、在线公证、互联网仲裁等服务应用,持续提升法律服务信息化水平。
  此外,我省还组织召开全省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着力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推动法律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打通监狱、戒毒所和各地司法所信息壁垒,创新建立监狱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与家属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并开发了手机端预约小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家属会见需要。目前,已累计开展远程视频会见15.52万次,有效解决了家属因身体不便、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的“会见难”问题。
  据介绍,我省还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调解“晋”行时》栏目,目前已累计播出120余期。基层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率、认可度不断提升,一大批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全省年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约14万次,调解案件约12万件,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