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打开文化传承新方式
亲手穿针引线,做一本蓝皮线装书,仿佛开启时光宝盒,回到了古时岁月;搅拌器中放入手工纸,配制成修补纸浆,再使用滴管吸取纸浆滴落在书页破损处,让纸浆自然停留在破损书页周围,以一双妙手补千年……近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大厅内热闹非凡,学校以一场开在大学图书馆的“金秋曝书节”继承与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曝书节”映照读书人的敬书爱书护书
古人敬书爱书,更知护书。早在东汉时期,民间便有曝书的习俗,逮至唐宋,曝书集会成为官方制度,规模盛大影响深远。
“并不是直接将书暴晒于太阳底下,而是择风朗气清、阳光和煦之日,开箱启匣,列书挂画,舒而展之。如此,书可除湿气、去积尘、驱蠹鱼、避鼠害,纸寿延年。而藏家可藉此重温所藏典籍,忆想书人书事。对观者来说,亦可博览善本珍籍,以书会友,品鉴雅玩。”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说道。
自2017年以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金秋曝书节”,今年迎来第八届。金秋曝书节的开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曝书”这一习俗的继承与致敬,更通过每年的创新活动,为这一传统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展现了当代人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从学校馆藏及私人收藏的古籍善本、书画珍品展示,到专家学者亲授的传统技艺体验,金秋曝书节每年的活动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随着规模的逐年扩大、互动性的不断提升,金秋曝书节已经发展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系列活动。
本届金秋曝书节以“典籍寻根 家乘垂古”为主题,展示校档案馆、励双杰、童志新、崔雄、王毅等先生所借展的家书、家谱、宝墨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纸张和印刷品等。档案馆展出了苏步青校长的家书,一页页泛黄的信纸上,宝蓝色圆珠笔印力透纸背。励双杰先生所藏各式家谱风格独具,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杨氏添发公直系谱》谱长16.7厘米,宽10.6厘米,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印本中最小家谱。王毅先生借展十六应真图墨、八仙人物墨、唐寅画意硃砂墨形态各异,人物精美,惟妙惟肖。
而在“冯其庸致王少石信札”捐赠仪式上,200余封珍贵信札捐赠于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这批珍贵的信件不仅记录了两位大师之间深厚的情谊,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将成为复旦师生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王少石先生与复旦大学缘分深厚,早在2018年,他就曾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成果捐献给复旦大学,其中包括红楼梦主题自刻印章、印谱及相关资料等。
传统技艺展示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一边是曝书节的悠远深邃,一边是传统技艺区和互动区的人头攒动。
现场,复旦大学传习所导师携弟子展示古籍装帧、团扇绘画、鸟虫篆刻、纸浆补书、碑刻传拓等技艺。在互动展示区,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同学们邀请师生参与团扇、传统木版水印、线装书装订、蜡拓等传统体验活动。
在体验区,古籍装帧就可以尝试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帧方式,一种是线装书,一种是经折装。线装书是以线类进行装订的图书类型,线头不露于外,双线并行的美感和实用都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而经折装也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之一,起源于卷轴装的改良。随着卷轴装展开和卷起的不便,经折装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更为便捷的书籍装帧形式。现场,不少同学上手体验了一把装帧艺术的智慧和匠心。
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研一学生高小超十分热爱传统文化,她在体验区化身为线装书DIY指导小老师,教授同学们体验线装书的装帧、感受其承载的温度。看到青年人的热情和追捧,高小超觉得十分开心。
“我是跨专业考研来复旦的,以前看到一些展览上的古籍之美,又了解到很多古籍现在是处于一种非常急需修复的状态,所以就想要去为古籍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在复旦大学进行深一步的技能学习和深造,毕业之后学有所成,传承好文脉。”高小超说。
已经研二的徐晴看到众多师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热情参与,同样特别感动。“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子,我感到深深自豪,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和责任。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体验到亲手制作传统艺术品的乐趣,也启发着我们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下去,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搭建一个连接不同背景人群的平台,共同为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她说。
一书一世界 共同讲述藏书保护故事
今年恰逢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大学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的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藏书故事大赛”也在复旦大学展开。
“希望通过我的演讲,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故事带给大家,一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感受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致敬那些为文化传承默默奉献的人们!”“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藏书家。虽命途有诸多坎坷,然而终其一生,爱书藏书敬书读书用书是他永远的追求,请跟随我们的讲述,走进王世贞的藏书人生。”
为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全民阅读和藏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古籍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力量,此次大赛共有全国的10支优秀大学生队伍晋级决赛。大赛以“一书一世界,一叶一故事”为主题,要求参赛者立足古籍保护视野,围绕藏书文化主题讲述故事。
有的以敦煌遗书的编录与整理为切入点,关注百年往事重现敦煌藏经洞的悲壮历史;有的讲述宁波古老藏书楼天一阁的藏书保护故事,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文化坚守;有的通过挖掘山东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讲述明代李开先与清代李廷棨两位藏书家在藏书事业上的动人事迹;有的聚焦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讲述了瞿家五代递藏保护古籍的感人故事……
大赛不仅是一次藏书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藏书保护精神洗礼。通过讲述藏书故事,不仅展示大学生对藏书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更成为推动古籍保护理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的重要实践形式。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