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 助学生知行合一成长成才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秦冬冬出生于1992年,现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矿业工程系专任教师,民盟盟员,曾获阳泉市优秀人才奋进奖,被评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师”。秦冬冬申报和与人共同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授大学生先进的采矿知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秦冬冬告诉记者。
坚定信念 学煤爱煤
高考结束后,秦冬冬毅然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大二时,开始进行教学实践学习,认识煤矿,体会井下采煤工艺流程等。实习时第一次下井,秦冬冬跟着工人师傅进入采掘工作面,看到他们用风钻打眼、填充炸药放炮掘进,工作环境之艰苦让他的内心惴惴不安。“但他们羡慕和期待的目光、安慰和鼓励的话语,又让我感受到国家对煤炭科技进步的支持和对采矿人才的渴求。”他说,这次实习让他坚定了“学煤爱煤”信念,做万万千千个煤矿工人中的一员。
大学毕业后,秦冬冬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为解决千米之深的矿井动压巷道支护难题,他与课题组成员深入深井巷道、掘进采煤工作面,盯守现场测矿压数据,积极学习采矿知识,攻坚克难提出创新方案。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积累了独特的情感。
眼里有光 育德育心
2020年,秦冬冬进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工作。眼里有光,育德育心。他总是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并根据课堂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将美好品德、科研知识、行业实际和祖国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上,在讲授采矿专业知识的同时,秦冬冬十分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育。他经常问自己,学生有没有明白这门课的作用,有没有掌握这次课的内容,能不能应用这门课的专业知识。“煤矿生产中安全无小事,图纸上简单的线条就是工人日复一日行走的巷道,大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他经常向学生强调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课下,秦冬冬注重培育应用型人才。基于课题研究,他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模拟和数值仿真,研究矸石填沟复垦过程。所学有所用,矸石填沟置换的土地可用于耕地种树,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所用促所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很好地构建了矿业知识体系。
在科研育人方面,秦冬冬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传授课本知识的局限,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站在老师肩膀上,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脚踏实地 坚毅前行
入职以来,秦冬冬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脚踏实地,坚毅前行。
借助系部“每月双讲”平台,秦冬冬积极与同事进行课题申报、论文写作和学科前沿的交流学习,共同走访企业和申报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同系部教师一起建立了玫瑰科技园矿山绿色开采实验室,立足阳泉,面向山西,致力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揭示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表生态修复互馈机制,研发矿山岩石破碎节能降耗理论技术,开展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目前,实验室成员承担(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5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4项,获得行业协会科技奖励2项,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持续运转。
“希望与困难同在,挑战与机遇同行,任现职以来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才开始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查缺补漏,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更多成果,助力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秦冬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