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1月08日

致敬时代的记录者 他们见证历史改变世界


  从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11月8日为记者节起,到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5届中国记者节。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记者,记着,记着初心、记着使命,记着责任、记着担当,记着大众。”这是对记者最本质的诠释。在你心里,记者是什么样的?而你,又对记者有多少了解?出发远了,总要回过头看路。这个记者节,让我们看看记者节的前世今生,回归初心。

  

  “记者”一词古已有之

  

  在我国,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记者”一词至迟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经典史籍 《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但《管子》中的“记者”意为“记录的事”,而意为“做记录的人”的“记者”最早出现于晋代。

  关于我国记者这一职业的诞生,新闻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源于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即中国唐朝的邸报。唐朝报纸名目繁多,有“进奏院状报”“状报”“报状”,统称为邸报。北宋范仲淹是最早使用“邸报”一词的人,之后一直沿用。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记者,源于欧洲的意大利威尼斯。十四、十五世纪由于文艺复兴思想萌芽,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及欧洲其他各大城市的贵族、商业领袖及有财势的社会人士,急于探知和掌握世界各地的信息。16世纪时,威尼斯成为欧洲的交通与商业中心,一些精明的威尼斯人专门采集有关物价行情、船舶启航等方面的信息,整理后公开售卖,手抄报由此诞生并在欧洲风靡一时。1566年在意大利出版的单张《威尼斯公报》每份售价为一枚威尼斯硬币“格塞塔”(Gazetta),后来,“格塞塔”就成为西欧“报纸”的同义词。那些以搜集和售卖新闻为生的人被后世称之为“报告记者”“手写新闻记者”,并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者。19世纪,随着美国商业报刊、通讯社产生以及大众报业崛起,新闻事业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此时,记者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从社会分工中确立下来。

  专职的“记者”一词首见于1905年《申报》的观点在行业内广泛流传,但学术界对此观点存在不同的声音。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记者”,则源于19世纪70年代晚期。

  

  记者见证历史改变世界

  

  民国时期,我国掀起一股办报高潮,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也逐步提高,涌现出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等一批优秀记者,他们皆铮铮铁骨,为追求真理付出生命,使记者这一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年轻的新闻记者成长起来,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以笔作武器,继续投身于战争的烽火之中。1937年7月中旬,在周恩来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经胡愈之、夏衍、羊枣等同志的酝酿,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并推举优秀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负责筹备工作。

  1937年11月8日,上海硝烟弥漫,在山西南路200号南京饭店,15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隆隆”炮声中庄严地宣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正式成立。1938年3月15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更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青年新闻工作者们活跃在抗日战争最前线,被誉为“手无寸铁的百万兵”,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后不久,便组织了一次典型的大规模采访行动——台儿庄战役采访行动。日军在台儿庄被击溃的消息,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报纸刊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并为此次作战留下了翔实的记载。1949年9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将团结凝聚新闻工作者的接力棒,交到了中国记协手中,同时也传下了“爱国、进步、责任、担当”的“青记”精神。

  新闻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同志曾为新华社等媒体撰写过许多重要新闻和社论鼓舞军民士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记者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向台下游行的群众挥手致意,一同站在城楼上的一位美国人引人瞩目,他便是传奇记者埃德加·斯诺,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70年,毛泽东接受了埃德加·斯诺5个小时的专访,正是在这组后来发表于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报道中,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他访华的明确信号。时至今日,依然有人称赞他是“改变世界的传奇记者”。

  

  新媒体时代面临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与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开启了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民传播时代,记者这一职业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写稿机器人”“Chat-GPT”等应用层出不穷,算法新闻、AI主播等人工智能逐渐出现在生活中,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智能时代,记者会被逐渐取代吗?

  技术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优化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所以,即便是智能时代,记者也无法被取代,被淘汰的是无法适应时代的那些人。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给记者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要成为信息的鉴别师、议题的设置者、良性舆论的引导者、信息的整合者、多媒介技术的使用者……

  那些怀有新闻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记者们依然是时代的记录者,用他们的思想与温度、双腿与双眼记录、参与甚至改变历史。

  

  中国记者节变迁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就有记者节。那时的记者节并不是11月8日,而是9月1日。“九一记者节”诞生于“国破山河在”的那段岁月里,是新闻界的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抗争而来的。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由于当年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没有专门庆祝过“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列入了“记者节”。

  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漫谈外国记者节

  

  站在历史舞台上的记者们在许多国家都备受尊重,并专门为这一职业设立了相关节日。每年的9月8日是“国际新闻工作者日”,又称“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旨在纪念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捷克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国际新闻工作者日”的设立,也是为了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保卫世界和平的热情。

  很多国家还有自己的记者节。韩国建国后,为纪念由朝鲜医生徐弼博士创办的第一家民营报纸《独立新闻》,将4月7日定为韩国的新闻节;俄罗斯记者联盟于每年10月1日到10月6日,在不同的城市举办记者节,并向获得“自由新闻金笔奖”的俄罗斯记者颁发奖杯和证书。部分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记者节,但依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向记者致敬。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和示范者。普利策在1911年去世后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并设立“普利策奖”,该奖后来成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