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为我上好了群众路线课堂
●米广弘
2023年,我赴忻州市忻府区驻村,让我重拾与家乡的交流时光。《山西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今夜月圆》,故乡忻州,我心中永恒的白月光。今年根据安排,我继续到三晋的农村挂职。
找群众。赴任伊始,群众在哪里?我和村干部一道花1个月时间走访了30多个脱贫户,开始认识村里的路,知道哪里是“消息中心”,哪里是孩子的“游玩基地”,哪里是自封的“文化广场”。我和本村企业家接触,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困难;与妇女群众交流,听她们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期待;与假期返乡青年大学生座谈,询问他们对家乡的意见建议。由陌生到熟悉,大家慢慢知道村里来了个外地干部。
为群众。当地外出务工人口很多,导致村里留守儿童不少。孩子们课堂之外的教育、陪伴、安全一直是村民的心头事,尤其在暑假这个儿童溺水高发时段,村民总是提心吊胆。因此我决定筹办一个陪伴儿童的场所,供孩子们寒暑假、周末学习玩耍。面对资金、人员、场地、设施等难题,我们发动群众力量,最终在戏台的周边留出场地作为活动场地,镇小学送来桌椅、志愿者协会送来体育用品,返乡大学生主动来当志愿者……一座小小的“童伴之家”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此举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想群众。在村待得越久,和村民的感情也愈发深厚。因为担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施工后会对她家的排水有影响,性情耿直的王大妈反复阻拦施工。“来年雨季,我家的雨水排不出去怎么办?”“大妈,现在的方案是施工方反复测算过的,他们做过周边很多类似的工程,不会有问题。明年雨季您家出不了水,给我打电话。”说完就把电话号码留给了王大妈。后来再见面,她总是乐呵呵的,再也不和村支书唱反调了。在我看来,只有深入群众身边,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
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在基层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村里的好多情况是在村委会的台账资料中看不到的,等到群众找上门来就晚了。想要做好群众的工作,就必须主动走进他们家里,走到田间地头,做好“望闻问切”的基础工作。走过挂职时光,方才真正领悟民生、民心与民政的关系。了解群众、回应群众、牵挂群众,农村为我上好了群众路线课堂,更为我投身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时间虽短,但与群众的深情厚谊将是我永远的滋养、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