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后 用药时避免这5大误区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细菌和支原体引起。孩子感染各类病原体后会出现哪些典型症状?家长在家如何合理用药?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鲍燕敏。
常见呼吸道疾病典型症状如下: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冬季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疾病,儿童基本全部易感,且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
流行性感冒 (流感):突发高热,咳嗽、咽痛、流涕等,伴随头痛、全身肌肉酸痛。
腺病毒感染:高热、咽痛、咳嗽、结膜充血等,部分血清型的腺病毒可引起儿童胃肠炎,导致腹痛、腹泻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头痛、发热程度不一,咳嗽以干咳为主、无痰。
误区一: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病原学没有明确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抗生素是不明智的。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对于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是无效的。对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即支原体肺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目前,除流行性感冒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同时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淡饮食及保持鼻腔和口腔卫生。
误区二:咳嗽就吃镇咳药
儿童出现咳嗽症状,尤其是婴幼儿不建议自行服用镇咳化痰药。
咳嗽本身不是病,它只是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引发的一种反射,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有助于清除呼吸道病原及分泌物,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掩盖患儿症状,以至于耽误治疗。
误区三:发烧超38.5℃得吃退烧药
退烧药主要用来缓解症状,精神状态是判断用不用药的主要参考标准。
一般来说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退烧药,但如果精神状态好,发烧后仍然能吃能玩,或者安静睡觉,就算体温到38.5℃,也并非必须要吃。
如果体温在37.5℃至38.5℃之间,建议物理降温,比如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
误区四:儿童药物剂量是成人药物的等比缩小剂量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专用药。
儿童和成人在药物吸收、代谢方面,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等存在显著差异。简单地将成人用药量减少用于儿童,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用药风险,严重时会导致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
用药需遵医嘱,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病情及药物特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剂量。
误区五:输液相比口服药疗效更好
如果感染症状重或者无法口服药物治疗时,需考虑静脉输液治疗。如不存在上述情况,建议口服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经过了消化道的屏障作用和肝脏的代谢作用。注射剂是直接进入体内,虽然达到了起效快的目的,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也有可能增大。
经过各项检查,医生认为确实需要输液时,应遵医嘱输液并注意观察症状。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