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山中酿酒熟,杯尽更须倾
●徐俊斌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被确立的一个节气。按古人的说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逐渐变长。
冬至不仅是节气,更是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古人觉得,过了冬至,白昼渐长,阳气上升,这是个吉利的日子,值得庆贺,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这一日,最大的节日民俗活动当属贺冬、拜冬。朝廷要祭天,民间则祭祖,还有“履长”与“隆师”的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说:“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清代顾禄《清嘉录》云:“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清代徐士铉一首《吴中竹枝词》生动写出冬至日人们互相祝福拜冬的图景:“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当然,放假也是少不了的。《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择吉辰而后省事。”
冬至之后,便开始数九,进入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于是有了数九寒天的说法。
数九是古人度过漫长冬季的消遣方式,且极具文化内涵。南北朝时数九就已流行,明代有“画九”的习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九消寒图”;清代有“写九”的习俗,最常见的就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天写一笔。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每九天有四句诗,其内容有的是科普知识,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时事新闻,可谓丰富多彩。
数九寒天饮酒,既有益于养生,又能够驱寒。冬至时,宋代的晏殊和苏轼都会约朋友一同饮酒。晏殊与友人在北园宴集,写下了《和至日北园宴集》:“溪子弩寒千命中,兰英酒熟百传觞。”苏轼也留下了三十二句的五言律诗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明代的贝琼和高启同样在冬至与友人饮酒论诗。贝琼在《壬子冬至日过来青堂示勉中祖南二友》中写道:“浪迹依刘表,忘形见陆生。山中酿酒熟,雪后具舟迎。好学来诸子,论诗过二更。穷愁一披写,杯尽且须倾。”彻夜饮酒论诗,是何等的豪放与快意。高启也毫不逊色:“君来同客馆,把酒夜相看。动是经年别,能辞尽夕欢。”(《冬至夜喜逢徐七》)多年老友相聚,喜不自胜,畅饮通宵,畅谈一番。
文人饮酒,讲究氛围,讲究心境,在如此重要的节日里,哪怕是在旅途中,酒瘾上来了,诗兴大发了,也必定要诗酒相和。宋代范成大在 《冬至夜发峽州舟中作》写道:“霜干风愈劲,云淡月微明。况有诗兼酒,樽前莫问更。”饮酒写诗,其余之事概不考虑。
苏轼约朋友喝酒,他弟弟苏辙又如何呢?“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吾兄去我行三腊,千里今宵共一觞。世事只今人自解,苦寒须尽酒如汤。”冬至日,无论处境怎样,酒是不可或缺的。宋代白玉蟾在《赠潘高士》中就提及要饮 “三杯冬至酒”,冯时行也说“好把升沉分付酒。”(《渔家傲·冬至》)就连明代的王祎和程嘉燧,一个身处明初,百废待兴之时;一个处于明末,山河飘摇之际,同样在冬至要饮酒,一个“酒后登楼倍惆怅,缁尘犹满旧征衣。”一个“客中两度逢南至,酒后终宵向北辰。”
数九开始后,饮酒更是别有一番趣味。古代文人、士大夫会约上好友举办消寒活动,也就是选择一个“九”日(分明九与暗九),邀九个人一起饮酒,饮酒时,必定以“九”或者与“九”相关的事物为酒令。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的用 “花九件”席,以此来体现九九消寒的寓意。这就是消寒会,消寒会也被称为暖冬会,唐代就已经有了。
消寒会在清代的北京仍然十分流行。清代《燕京杂记》记载:“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寓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清代方浚颐在《梦园丛说》中记载:“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
除了饮酒消寒,冬至也酿酒,例如冬酿的绍兴酒就最喜爱这种持续低温的气候,“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黄酒香。”古人认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所以,冬至的冬酿酒又被称为冬阳酒。
饮酒,每天都能进行,然而,将饮酒变成高雅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却并非每日皆可。所以,趁着冬至,或与家人团聚,或邀朋友相聚,抛开烦恼,放松心情,认认真真地饮一回有文化的酒,品一品酒文化。
当然,饺子也不能少,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