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学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政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抓好思政教育不能单纯增加一门课程,或是增加一项活动,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多个方面融为一体,真正起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2024年,太原学院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创新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校内文化活动。多维度发力、多举措并行,积极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
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
2024年4月20日,一场高规格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太原学院启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1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应邀作主旨报告。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山西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代表200余人参加研讨,共享学术盛宴。
“地方高校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与会专家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质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问诊把脉”。
2024年,太原学院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对标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制定《太原学院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建立思政课教学指导组,设4个听课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全覆盖、一对一对思政教师进行听课、辅导,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通过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学与理论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三贯通”的教学设计,建设“前沿的”“探究的”“共情的”“指尖的”“可触摸的”“行走的”思政课“六融合”教学体系,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互动研讨协同性、情感渗透感召性和“社会大课堂”践悟性的“四突出”,让思政课“活”起来,通过“追忆五四 逐梦青春”“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等展演活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获批山西省一流课程。与华北电力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签署合作联盟协议,与山西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教研室定期交流合作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创新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
校内新建了“匠星”教育基地,校外建立了1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0余个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太原学院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设置以弘扬山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 “红色晋阳”思政实践课。
组织学生参加 “思政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大创红旅赛道等活动。
鼓励师生围绕思政主题创作微电影、短视频等,文化育人片《文韵·舞梦》荣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全国二等奖。用好实践基地,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2名同学荣获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3支团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北格暖心助残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山西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铜奖,170个团支部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活动51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5000小时。
多维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太原学院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试点,打造示范课,获批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2024年,太原学院荣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各教学院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集体备课、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环节,开展各具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文系“培元计划”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智能系利用新工科优势,引导学生坚定科学信仰,树立科技强国的自信。音乐系推动校地合作,创编《汾水未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通过讲述教育史中的伟大教育家事迹,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公体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领悟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各专业都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
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新的一年,太原学院将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明塑造力、文化竞争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改革创新,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