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 寻找新的产业突破
本报记者 田凤凤/文 康乐/图
1月18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20位省政协委员从我省农业、能源产业、文旅产业、中医药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聚焦热点,建言发展,可谓“干货满满”。
会上,省政协委员董晓林、孟贵芳、王正通、檀国榕、景普秋、邓蜀平、高志强、张海兵、班凤梅、刘红星、桑胜波、王彦玮、郭润利、赵红亮、张锐、杨照宇、吉兴荣、李亚英、赵士权、张海俊代表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或省工商联或本人发言,分别就助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推制造业提质升级、推动工业品以旧换新、助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储能产业、全力筑牢生态绿色屏障、推进煤成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通航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污染物管控机制改革、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提振都市消费能级、打通农村物流堵点、发展数字创意、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兜牢农村特困人员基本养老服务底线进行大会发言。委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工作实际,紧扣我省中心工作,围绕党政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充分展现了他们服务大局的履职担当和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省直单位负责同志听取大会发言。
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工程咨询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邓蜀平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助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氢能是未来能源,也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的纽带,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发展氢能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我省出台的《山西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标定了方位、明晰了路径。
制氢方面,拥有大规模低成本氢源是关键,我省焦化产业每年1.4亿吨产能,焦炉气可制氢约170万吨,工业及化工园区的工业副产尾气也可分离大量氢,总体制氢成本均低于1元/立方米,我省每年生产的氢气可供10万辆氢能重卡使用;山西可再生能源装机位居全国前列,生物质/电解水制绿氢潜力大。存储方面,我省高性能碳纤维——钢科T800和大同T1000率先取得产业化突破,为70兆帕储氢瓶提供了先进原材料;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制取丁内酯和丁二醇作为化学固态储氢的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应用场景方面,海德利森在长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加氢站成套装备生产基地,吕梁市氢能重卡已经开始运营,这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广阔场景和保障。我省需尽快落实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让人才、技术有用武之地。
建议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专责落实氢能产业重点项目落地,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开展氢能核心技术攻关;尽快申请进入第三批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积极落实生产或购买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打牢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大加氢站布局力度,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统筹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发展体系。
氢能重卡是目前推广氢能产业的龙头,我省应尽快形成氢能重卡产业生态场景,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有核心技术的氢能重卡龙头和链核企业入驻。省内企业优先使用晋造氢能重卡,税收予以适当减免。对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重卡免收省内高速公路通行费。
同时,成立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省内外优势研发单位,重点突破全氟质子交换膜、高性能碳纸、双极板、非铂基催化剂、电堆系统耦合、燃氢轮机、富氢冶金等技术研究,完善测试规则标准以及整车设计动力系统平台等,促进氢能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体系。
省政协委员、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张海兵
积极发展储能产业 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我省作为能源大省,坚决扛起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协同联动。在做好煤炭能源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加快光伏、风电、氢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特别是在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方面,我省正在储能新赛道上加速奔跑。2022年,我省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规划3年后新型储能容量达600万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实现市场化发展。省政府公布的2024年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名单中,涉及新型储能产业链项目就有23项。但随着我省储能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诸如储能成本较高、行业利润偏低、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据悉,省内已投运的储能企业大多处于低收益状态,导致部分储能企业出现观望现象,项目开工缓慢。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新型储能配套政策,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技术标准、交易机制和结算细则;配套建设或共享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随着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灵活调节中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建议以市场化手段逐步代替行政手段,构建反映新型储能真实价值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围绕电力支撑定位,定制新型储能参与调峰、一次调频、频率响应、爬坡、备用等服务的市场创新产品,按新能源渗透比例逐步提高辅助服务费用。
目前,国内储能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储能长期竞争力的形成,而且储能技术的复杂性也导致了运营和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建议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解决储能产业高成本、高风险、低利用率等难点;打造储能领域交流合作平台,针对前沿技术、热点问题等,与国内外专家、行业协会和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入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紧紧抓住行业高速发展的窗口期,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整合区位优势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做足产业配套,形成支撑企业差异化发展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集群优势。
省政协委员、山西宏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星
创新引领综合开发推进煤成气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会议强调山西要“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成气20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约8.3万亿方,占全国近1/3,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部分,更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煤成气产业发展,但仍存在着开采技术智能化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机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
其中,依托我省“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对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进行综合长远规划,建立“三气共采”支持机制;深入推进探采机制改革,加快已出让区块的综合开发,完善正面激励和负面考核机制;设立煤成气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及时总结成效经验并适时推广。
设立综合创新平台,整合现有实验室、研究院,加强与央企技术合作,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加强地质勘探力度,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探明煤成气储量分布,为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完善基础设施,研发新型储运技术,提高煤成气的输送和储存能力,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借鉴国内外深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经验,将“地质—工程—经济”多专业有机整合。
提高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全浓度瓦斯分质梯级利用,重点开展瓦斯提浓提纯技术攻关与装备制造、煤成气纯化液化系统技术研发;发展“气头”精细化工,发展提氦、制氢等技术,形成甲烷由“燃料”变“原料”“材料”的产业路径,走高端化、差异化路子;培育壮大配套服务产业,重点研发生产煤成气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等。
提供更多消费应用场景,推动民生燃气普及、交通燃料升级、工商燃气拓展。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中游成本约束机制,加强输送配气环节价格监管;完善上下游气价联动机制,优化居民阶梯气价制度,探索合理的峰谷气价办法。探索发展煤成气交易模式,建立煤成气交易中心,实行煤成气购销合同制度,将浓度8%以下的煤成气列入碳汇交易目录,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