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方案支持示范区打造为先行区
本报记者 刘家进
2月23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战略部署和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重要决策安排,将各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打造成为全省高效培育新质生产力、高位塑造新发展优势的先行区,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 《2025年加快推动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先行先试新优势
《方案》明确,将赋予示范区更大发展自主权。推动财权与事权统一,赋予平鲁经开区、盐湖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预算、决算纳入政府预算、决算中单独列示。同时,支持示范区积极探索实行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示范区与设区市干部双向任职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深入推进示范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在专业化方面,实现示范区高级管理人才选聘全覆盖;在市场化方面,深化管运分离改革,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在国际化方面,鼓励支持示范区创建国际合作园区,带领示范区“走出去”,赴境外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此外,选取发展规划完备、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示范区,优先支持扩容升级。
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方案》要求,示范区聚焦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新质生产力特色产业,实现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引进具有竞争力的“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并对相关国家级认定企业予以奖励。支持示范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上率先突破。推动阳泉高新区、吕梁经开区、临汾经开区等开发区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力服务等数字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信融产业集群。
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统筹推进示范区降碳减污扩绿,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零碳园区,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予以奖励。推动示范区开展“光伏+”建设,支持在大同经开区打造绿电产业园区,积极开展绿电招商,创造多种应用场景,带头做好绿电资源就地转化工作。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方案》提出,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在示范区建设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推动示范区依托“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引进省内外优秀科研团队、科技型初创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破。
强化实施关键性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推动示范区2025年实现R&D经费投入增长10%。充分发挥示范区“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建立产业联盟,推动链上企业协同创新。
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对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博士学位的人员,示范区可自主开展公开招聘,赋予职称评审管理权限。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围绕转型综改发展需求申报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设示范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对离岸研发人才及其成果提供同等政策支持。
全面推动高水平开放提升开放合作层次
示范区将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深化武宿综保区与上海外高桥集团合作,构建示范区进出口贸易新通道。同时,鼓励示范区与先进省份开发区进行园区共建,强化大同经开区、长治高新区与北京市开发区(园区)开展园区共建,积极组织11家示范区组团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山西之夜”等活动,推动示范区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
在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标杆方面,率先在示范区复制推广落地自贸区改革经验,全面接轨国际贸易规则。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2025年6月底前推动示范区实现承诺制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全覆盖;2025年底前推动示范区全面开展“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推动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高效配置;2025年底前总结完成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企业投资项目开工 “一件事”工作试点经验,2026年底前向示范区复制推广,不断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一体推进,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