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古镇活跃千年 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卢亚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隐藏着无数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瑰宝,而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北部的大阳镇,便是其中之一。这座被誉为“三晋第一镇”的古老村落,以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创新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成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这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文旅产业迎来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拓宽了沿线群众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这座古老村落,领略其穿越千年的魅力。
历史上色彩浓重
大阳古称 “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800余年。
大阳镇是2008年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而大阳镇的东街村和西街村,又在2013年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榜上有名。也就是说,小小一个大阳,镇子本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中的两个村又都是中国传统村落,足见这里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富。
从西汉至明清时期,大阳曾涌现出众多传奇人物,色艺双绝的赵飞燕,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耿介不阿、上万言书的茹太素,为国捐躯的武状元张大经等都在大阳的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大阳因手工制针业发达,供应着中国每个家庭,并远销中亚地区,被誉为“九州针都”。
“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大阳成为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大阳古镇不仅有冶炼铸造的阳刚豪气,也有轻歌曼舞的灵动柔美。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阳阿成为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阳阿奇舞”“阳阿薤露”成为大阳文化艺术的辉煌。
古建筑群规模宏大
大阳古镇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由于大阳镇自古便是官宦商贾云集之地,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及社会财富的积累,使得当地对公共建筑的建设有了需求和保障。资料显示,大阳镇现存16处寺庙、21座阁楼、1座贡院、1处古塔。其中,除汤帝庙之外,较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还有始建于北齐、重修于明代的资圣寺,建于明代的吴神庙、天柱塔,重建于清代的关帝庙等。这些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也得到了较好的修缮。
在大阳古镇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东西两大阳,上下两书院,沿河十八庄,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古镇分为东大阳和西大阳两部分,一条老街和二十六条次要街巷构成了大阳镇鱼骨状的道路骨架。汤帝庙、资圣寺、关帝庙等公共建筑沿老街分布,古民居院落群位于街巷内。
老街是古镇的主干道,也是整个古镇的中轴线。每个保存下来的古镇、古村落都有一条作为主干道的老街,大阳老街达到了“五里长”,这样的长度在我省的古镇、古村落中绝对能排前几位。如今,大阳老街依然是古镇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上商户鳞次栉比,两旁的古建筑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大多数店铺的门口还是石墩、石柱、石门槛,门窗仍保留着旧时的模样。
歌谣中的“七十二条巷”中,有二十六条巷是次干道。这些小巷在老街上的入口处都很特别,常是一个阁楼,阁楼上的匾额注明街巷名称。虽然这些阁楼大部分为近年来重建,但大部分都精致美观。作为每个路口的地标,阁楼的匾额上除了街巷名称,很多都充满了人文气息,如白衣阁4个洞口上的匾额题字分别为“毓秀”“钟灵”“道路”“来业”。据资料记载,镇内古时有东西南北4个门阁,上面的匾额分别有 “东作”“南讹”“西成”“北钥”的字样。
大阳古镇除了古镇本身是 “国字号”之外,还拥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汤帝庙位于大阳镇西侧,是整个大阳镇现存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也是大阳镇的标志性建筑。汤帝庙始建于元代,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戏楼、广场、山门、中门和成汤殿。成汤殿是汤帝庙的核心建筑,面阔明三间暗七间,进深八椽,悬山顶,为元代风格。
此外,大阳镇还拥有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家大院、裴家大院、常家大院、关家大院等,有的院落甚至是绵延数百米的大型院落。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张家大院是大阳镇现存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其大小院落达40余座、房屋达千余间。这些古民居大都沿老街南北两侧分布,院落之间形成狭窄幽静的小街巷。漫步小巷内,古巷曲折、古宅高大,顿时令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活着的古镇”火了起来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乡村市场是未来发展新的蓝海。近年来,大阳古镇的文旅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更为当地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在不改变地域风貌的基础上,大阳古镇围绕“沧桑古镇、活力大阳”主线,保留城墙、街巷、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和商业活力,既维护原有古镇肌理,展现大阳古镇的历史记忆,又设计农村生态景观布局,打造具有典型北方特色的康养民宿村落。
如今,一个崭新的大阳近在眼前。青砖灰瓦掩映,院落古朴典雅,别出新意的景观小品与周边景致浑然一体,食宿、酒吧、娱乐、游玩应有尽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度假养生,享受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活着的古镇”真的火了。
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拉动了一系列“土”字辈产业的发展,大阳美食馔面、凉粉、石子干饼、米面煎饼等备受青睐。
逛市集、品土菜、赏非遗、趣露营等系列活动串联了大阳的各处风光。“吃”有烟火气、“住”有乡土味、“行”有轻松感、“购”有满足感、“娱”有参与感。如今,到大阳品味、体验、享受慢生活,成为人们的核心旅行方式。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眼下,大阳已迈入乡村建设的 “快车道”,生动演绎着跨越发展的 “加速度”。“活着的古镇”带给游客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这座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古镇的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持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