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风雨相伴精准数据背后的默默坚守
本报记者 卢亚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每当想起这首歌,薛炜的思绪就会回到2021年国庆节期间,那是山西省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当时与这场洪水搏斗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涌入薛炜的脑海。在临汾水文分局工作近20余年的薛炜,从青春少年到不惑之年,都奉献给热爱的事业,他告诉记者:“自己信仰未改、初心未变。”
告别部队投身水文
薛炜曾是一名军人。2006年退伍后来到临汾水文分局浍河水库水文站,成为一名基层水文职工。告别部队,投身水文,薛炜感到光荣和自豪之余,更是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初到浍河水库水文站,薛炜感觉比农村还荒凉,一条土路、一座小院和一排平房让他记忆深刻。浍河水库水文站是为水库服务的专用站,有全省水文站唯一保留的湖上水面蒸发辅助项目,也是最辛苦的一项工作。开始时,每年4月到10月,每天8时、14时、20时要划着小船去库中心的漂浮筏子上测量。来回需要1小时左右,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时间会更长。在这里度过9年光阴后,薛炜主动请缨调往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柴庄水文站。那里位置偏僻到连导航都无法准确定位。
2016年7月19日,薛炜刚到柴庄的第7天就赶上了一场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薛炜没有惊惶失措,而是坚定“关键时刻不能退却,不管多大水也要做到测得到、报得出、报得准”的信念,与同事们昼夜轮守在测验断面。薛炜和蒋发强老师傅在吊箱上采用手摇悬杆搭载流速仪与洪峰战斗,既要稳定水流冲击带来的不规律摇摆,还要在上游漂浮物碰撞缠绕入水的悬杆和流速仪之前提前手动绞起入水的悬杆,稍有不慎吊箱就会侧翻。最终,准确测报出暴雨引发的两次洪峰过程,及时提交了报汛数据,为下游新绛、河津汾河段堤防的抗洪抢险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从零开始砥砺前行
隔行如隔山,薛炜从零开始,钻研水文业务技能、苦练基本功,翻烂了一本又一本规范手册,逐渐熟练掌握了RTK、走航式ADCP、无线雷达波测流等新仪器新技术。
2021年9月底,接到上级预警,全省国庆节期间将会有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天气,薛炜和同事们立刻行动起来。
柴庄水文站测验设施多样化,无论是对人员素质水平还是仪器设施设备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在部队历练的这种精神支持着薛炜,在他看来,洪水就是敌人,这里就是战场!
在这次洪水中,柴庄站全体职工顽强坚守测验断面,测流26次,取单沙206次,输沙11次,观测水位195次,绘图2张,积累数据近千个。其间,水文站无线雷达波缆道被冲毁,在线测流设备被淹没,河边泥沙室也被淹。薛炜和同事们穿着皮裤在观测房淹没一半的情况下抢运泥沙室物品及设备,抢回被淹的在线测流探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为防汛指挥部门制定防洪措施赢得了宝贵时间。
攻坚克难坚守一线
每年汛期,薛炜总是坚守在防汛工作的第一线,每一次抢测洪水总是冲在最前头,危险时刻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他深知选择水文,就是选择了艰苦。
难忘2007年清明节晚上,漆黑夜色下的湖水只有岸边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指引着方向,薛炜路过水库那片曾经的刑场,那种感觉至今想起仍旧瘆得慌;难忘2010年8月的一个午后,薛炜驾驶机船去库中心测量,返程中遇到狂风暴雨,机船在风浪冲击下上下颠簸,勉强靠岸后全身已经淋透,腿部还有碰撞的淤青;难忘2016年在吊箱上连续奋战抢测洪水;难忘2018年夏季,一人在皮划艇上从襄汾到新绛段全程水中作业;难忘2019年3月,在永和清泉水调查时,夜晚被困黄河滩地边;难忘2020年,永和集中供水调查中一天徒步翻越5座山沟体力几乎虚脱……
通过不断努力,薛炜被授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全国水文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薛炜表示,自己始终没有忘记党员身份,始终秉承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军人风采,把水文事业作为终身事业倍加珍爱,把献身水文作为奋斗目标时刻牢记,把敬业、奉献的水文精神铭记在心。今后的路还很长,他将会为水文事业贡献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