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志愿服务故事 凝聚榜样力量
本报记者 赵云云
3月4日,山西农业大学举办了“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志愿服务分享会。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迈入乡村、奉献基层,以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
科技支农 解锁青春无限可能
植物保护学院2021级学生田佳兴是校园里知名的“斜杠”青年。作为学校创新创业联盟主席,他不仅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植保专业领域的大创比赛,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
在抖音平台,田佳兴是记录校园生活的“农大田壮壮”;在实验室,他是为植物“把脉问诊”的“医生”;在黄土高坡,他是参与物种普查的“植物特工”;在家乡黄河岸边,他是助力农业检疫的“科员小田”。从“塞上江南”到“三晋大地”,他带着三次跨越山河的志愿故事,用服务型人格解锁青春的无限可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跨界不是折腾,是用专业视角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可能”。
无人机创新团队致力于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是山西农大的一张“科创名片”,团队累计获批国家专利18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被大疆农业授予无人机培训资质。团队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集药剂技术、施药技术、无人机技术为一体的知识体系,累计作业面积超150万亩。团队先后荣获 “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体”等称号,并14次被央视报道。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不断利用所学服务农民、服务社会。
支教筑梦 书写乡村振兴担当
从“追随光”到“成为光”,是园艺学院2021级学生师亚雯的青春蜕变。她是校园里用花艺装点四季的 “园艺小画家”,是青春故事中用笔触记录时光的学生记者,更是支教路上用温暖呵护童年的“筑梦人”。从临汾到灵丘,她跨越山河,用15天的支教时光点亮孩子们的心灵之灯。在东河南村,她用爱温暖童心,用陪伴驱散孤独,用知识点亮希望。她说:“志愿服务不仅是给予,更是双向成长。孩子们的纯真笑容,让我更坚定了扎根乡村的信念。”
该校大学生支农队成立20年来,从十几人壮大至200余人,足迹遍布晋、陕、豫、蒙四省(自治区)的130余个乡村。团队以“科技助农、教育兴农、文化润农”为主线,累计开展助农活动500余场。在运城市万荣县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广环保产品,减少“白色污染”;在长治市沁县后底沟村打造“七彩假期”支教品牌,惠及留守儿童300余人;在临汾市曲沃县北辛村举办首届乡村消夏晚会,吸引超千名村民参与,推动非遗“火”起来。
20年风雨兼程,支农队如种子长成森林,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理念,以青春热血书写乡村振兴担当。
志愿服务 勇担青年社会责任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该校晋水流深志愿服务协会始终聚焦三晋大地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开展节水护水理念宣讲,用知识传递环保力量;落实人人节水示范行动,以实际行动带动树立节水风尚;投身水生态修复实践,让自然重焕生机;开展水环境社会调查,为治水方案提供依据;组织“变废为宝”活动,赋予旧物新价值。他们以系列举措,勇担青年社会责任,尽全力助力解决水环境恶化难题,用青春力量持续推动节水护水志愿服务朝着常态化、品牌化、公益化迈进,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软件学院2023级学生刘永强曾服役于武警黑龙江总队某部,在严寒中淬炼成长,连续两年获嘉奖,并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退役后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累计带训160余人,创新“心理疏导+国防教育”模式,获评校优秀教官。作为班长及院学生组织负责人,他积极投身“青春兴晋”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500小时;无偿献血800毫升,用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
同为退役军人的动物医学学院2021级学生左婉婷,入伍期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北国边疆与战友战风斗雪,苦练本领,荣立三等功。复学后,连续两年担任军训营长,带训新生200余名,被评为“优秀军训教官”。她说:“退役不褪色,我要让军旅精神在校园延续!”
山西农业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山西农业大学团委将精准对接志愿服务社会需求,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更加注重志愿者权益保障,有效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方式的时代内涵,创新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式,着力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团员和青年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