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赴使命 做村民的贴心人守护者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基层治理包含方方面面,所有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王晓媛说:“了解村民的所急、所需、所盼,想村民之所思,解村民之所忧,成为村民的‘贴心人’,是对基层治理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王晓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王晓媛放弃了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静乐县杜家村镇石照村,从基层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2021年11月,经村民选举,她高票当选为石照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心系民生 做群众的守护人
放弃高薪却选择回到家乡,王晓媛也一度不被人理解,她曾懊恼过、彷徨过,但面对村里的现状和村民对好日子的渴望,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村子里,就是为了让家乡变个新模样。王晓媛告诉记者:“我深知选择的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会珍惜这次机会,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责任担当与时代风尚。”
由于一直在外面读书,王晓媛对村里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到任之后,她虚心向村民学习,真心与村民交往。工作不久,便走访联系了全村所有农户,认真做好信息的建档、归档、整理等工作,记录留守儿童、撂荒地、困难家庭、饮水困难等多条问题。她逐渐摸清了全村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对基层的工作方法、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王晓媛扎根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推动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且深刻的足迹,逐步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把村庄治理好,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王晓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采用焦点面对面方式处理矛盾,将村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用好“急难愁”台账,拓展“三务”公开内容形式,不断推进村级“爱心超市”的运行。
工作中,王晓媛定期梳理全村村民的情况信息,“分门别类”,因“人”制宜,过年给村里的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给村里的困难户发放项目分红,用真心守护村民;排查到村里存在饮水、用电安全隐患后,她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进行解决。此外,她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尤其是对重点人群,坚持至少“一周一访”,经常与孤寡老人谈心谈话,询问他们的诉求,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分派专人定期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当得知村里孤寡老人由于冬季水管上冻存在吃水、水管破裂等问题后,她积极联系村级志愿服务队,帮助饮水困难老人挑水,解决冻管问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硬化、防洪坝维修加固及村级电网升级改造等工程。
担当实干 做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石照村共有91户243人,党员17人,为进一步加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在王晓媛的带领下,石照村实行“党建+网格+群众”管理模式,开展常态化排查、综合服务、治安管控、矛盾调解等工作,实现一网覆盖到边到底。
实现片区网格化,村里划分行政网格1个、区域网格4个、服务网格6个。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履行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第一责任;区域网格是将非居住区因地制宜划分为不同区块,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员,每名网格员包联10-20户,王晓媛对所属住户每月走访一遍,对重点人员每周巡访一次,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全覆盖,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困难、解决群众诉求”方面的“探头”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自上任以来,王晓媛签订村集体合同5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杜绝村集体资产流失,按照“盘活要素、开发资源、增加收益”的原则,带领村民盘活闲置的荒田、荒坡等集体资产500余亩,进行黄芪等中药材的种植;重新对村集体养殖肉牛进行出租承包,村集体收入增长约11%;依托乡镇黄粉虫养殖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进行黄粉虫养殖及黄粉虫鸡蛋的发展。王晓媛结合当地实际及所学的专业知识,实地考察,科学谋划特色产业体系,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王晓媛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