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3月18日
晋中学院美术系学生赵明玉

奔赴山海领航家乡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钟如杰
  
  23岁的赵明玉是晋中学院美术系的大三学生,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参加团蒲县县委组织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助力。她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广泛认可,三次被选聘为兼职团干,这不仅是对她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赵明玉心中,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在于为家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蜕变
  
  2022年暑假,刚结束大一生活的赵明玉第一次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在“保护环境文明游园”劝导活动中,这个腼腆的女孩第一次直面不文明行为。
  “一个大爷随手扔烟头,我犹豫了五分钟才敢上前。”赵明玉回忆道,她递上环保袋,用美院学生特有的方式劝说:“大爷,您看这烟头像不像山水画里的败笔?”幽默的比喻让大爷红了脸,主动捡起了烟头。这次经历让赵明玉明白了,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同年9月,赵明玉成为清华学子来蒲实习的服务志愿者。在整理史料时,她发现许多革命故事散落民间。“这些红色记忆不该被遗忘。”她联合团队发起了“口述历史”项目,走访12位抗战老兵,录制20小时的音频资料。这些素材后来被改编成情景剧《烽火蒲县》,在县文化馆展演15场。
  
  让艺术扎根乡土
  
  2023年暑假,赵明玉的蒲香书画社团正式挂牌。白天,她在团蒲县县委整理档案,夜晚教留守儿童绘画,这个日程表让她瘦了8斤。但看到孩子们用蜡笔画出“我心中的家乡”时,赵明玉觉得一切都值了。
  “最难忘的是留守儿童小雨。”赵明玉说,“第一次上课,她画了个没有门的房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爸爸妈妈回来时找不到门’”。后来,赵明玉成立了“云端画室”,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连线与父母共同创作。现在,小雨的画里多了一扇敞开的门。
  真正让赵明玉崭露头角的是“井盖艺术计划”。她带领20名大学生,用30天时间将县城的127个井盖变成艺术画布。在东岳庙附近,一幅《重耳流亡图》井盖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在菜市场旁,大白菜造型的井盖让主妇们会心一笑。“希望让这些井盖成为城市新名片。”赵明玉告诉记者。
  
  用专业助力发展
  
  2024年春节,赵明玉策划的“巧手剪春情”活动刷爆朋友圈。她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将传统剪纸与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大学生们设计的《五谷丰登》《产业兴旺》等作品,被县农业局选为特色农产品包装图案。“我们的作品能帮农民增收,这比获奖本身更有意义。”赵明玉如是说。
  作为“乡村振兴观察团”成员,赵明玉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在黑龙关村,她发现村民手工编织的麦草画精美却销路有限,于是便联合电商平台推出“非遗+文创”,计划将麦草画制成书签、台灯罩,贴上“蒲县记忆”品牌。
  
  从“独行者”到“领路人”
  
  三年的时间,赵明玉的志愿服务团队逐渐壮大。她创建的“蒲县青年志愿者联盟”,孵化出“助老帮扶”“乡村振兴”等专项志愿服务队。“她就像火种,点燃了大家的公益热情。”队友们说。在赵明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有人问我,大城市机会多,为什么选择回乡?”赵明玉指着窗外的群山,“这里有我的根,有我想改变的未来。”在她眼中,那些被艺术点亮的井盖、被知识改变的命运、被青春温暖的角落,都是最值得坚守的风景。
  赵明玉的背包里总装着速写本。“看到感人瞬间,就画下来。”她说。三年来,这个本子记录了300多幅志愿服务场景,在这些线条与色彩中,赵明玉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