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及时雨”浇灌困境“希望花”
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柴玉平
3月上旬的一天,晋城市陵川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收到了一份跨越千里、来自四川的特殊礼物——一封满含感激之情的感谢信。信中,被救助女孩李花(化名)真挚地写道:“感谢检察官为我们家申请司法救助金,缓解了经济压力,让我感受到法律力量与社会温情。这笔钱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鼓舞,未来我会更积极面对生活……”寥寥数语,道出了对司法救助的感恩,也折射出陵川县人民检察院在帮扶困境群体上的扎实作为。
李花原本拥有完整家庭,可2012年3月那场无情的车祸,瞬间击碎了生活的平静。年仅12岁的她,痛失母亲,父亲因车祸落下残疾,爷爷重病卧床。肇事者重伤无力赔偿,家庭经济支柱崩塌,生活陷入困境。即便身处这般困境,李花没有向命运低头,靠着顽强毅力一路苦学,最终考上研究生。但家庭的沉重负担如影随形,求学之路依旧布满荆棘,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2024年11月,陵川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日常办案时,敏锐地捕捉到李花案件线索。经深入分析研判,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给李花一家争取最大程度的帮助,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协调,提请晋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救助。两院高效协同,仅耗时约20天,便顺利走完线索审查、资金审批等流程,将8万余元的司法救助金及时发放到李花家中,为这个深陷泥沼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陵川县人民检察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司法救助新路径。与团陵川县委、县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深化协作,搭建起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救助的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联合救助行动,走进社区、乡村,广泛宣传国家司法救助政策,让更多人知晓这一“暖心政策”。创新推出“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模式,联动各方力量,为救助对象量身定制心理疏导、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等多元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助力困境群体走出阴霾。
2024年,陵川县人民检察院共办理了13件国家司法救助案件,联合晋城市人民检察院发放司法救助金24万余元,为6名困难妇女、2名残疾人和5名退役军人军属送去了司法的温暖。这些实实在在的救助举措,不仅缓解了受助家庭的经济困境,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司法的温度,重拾生活信心,为他们撑起了一把“希望之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