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法治“惠民工程”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王钰钦
近日,省司法厅印发《山西省2025年“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全力打造法治“惠民工程”山西特色品牌,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迈上新台阶。该方案计划组织3000余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托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并为9类特殊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自2019年起,省司法厅便开启了法治惠民的征程,首次组织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迈出了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大众的坚实一步。2021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将“便民工程”拓展为“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不仅持续开展免费法律咨询,还聚焦农民工、农民、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困难职工、军人军属等8类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无偿民事代理和刑事辩护等法律援助服务,切实为特殊群体排忧解难,彰显了法治的人文关怀。
2025年,山西省司法厅再次发力,在多个方面守正创新,全力打造“惠民工程”3.0升级版。在服务群体方面,此次升级增加了退役军人这一群体。退役军人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将退役军人纳入特殊群体法律援助范畴,进一步拓宽了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让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援助范围上,省司法厅将请求支付劳务报酬、婚姻家庭纠纷、宅基地纠纷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同时,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因经济困难申请法律援助的,将不受事项范围限制。这一举措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了让法治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省司法厅建立了法律服务人员“优进劣退”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严格的筛选和管理,确保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同时,制定咨询补贴差异化梯级管理制度,对法律服务人员实行 “监管+引领”“考核+激励”“培育+保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打造一支具备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惠民工程”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为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省司法厅持续强化信息赋能,全面取消各类纸质报表,升级“惠民工程”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即时分类汇总数据,自动生成日常考核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完善资金管理功能,实现自助查询年度资金支出情况、法律服务人员补贴发放情况,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推动“惠民工程”向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方向稳步推进。
在延伸服务方面,山西省司法厅根据咨询数据分类,筛选群众关注度高、需求量大的法律服务,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将咨询过程中排查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推送至综治、公安、信访等部门,助力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风险预判和应对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将咨询现场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导入法律援助、公证、调解、行政复议等法律服务机构,或者甄别移送至公检法、人社、信访、民政等部门进行对接处置,实现联动式服务,形成解决群众法律问题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