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兴水惠民显实效
本报记者 庞勇
近日,朔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法宣传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朔州市2024年水利工作成效及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 水利事业取得新成绩
2024年,朔州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民生基础不断夯实。累计落实水利投资9.67亿元,完成投资10.49亿元,其中国债资金0.75亿元完成和支付实现双“百分之百”。全市用水总量4.74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65%,非常规水源利用量3728万立方米,压采地下水326万立方米,征收水资源税7.17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84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7.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62,各项考核任务如期完成,全市水利事业取得新成绩。
母亲河治理取得新成效。累计实施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28个,完工25个,太平窑和东榆林水库数字孪生建设全部完成,引黄生态补水1.88亿立方米,出境1.87亿立方米,出境率99.5%,东榆林水库出库水质达Ⅲ类。30余种数万只候鸟在此过境栖息,桑干河已成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中转地”和“补给站”,去年12月,桑干河朔州段被生态环境部选树为全省唯一的“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立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水保”工作格局,6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右玉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序进行,平鲁区坡耕地治理、新建淤地坝工程全部开工,工程批复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连续排名全省第一方阵。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农村饮水维修,受益222个村13.19万人,开展水质检测1800余次,水质全部达标。实施砷氟改水工程,季节性缺水问题得到缓解。灌区节水改造工程4项按序时进度推进,水库移民后扶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验收工作全省率先完成,省政府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民生实事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深化河长制工作,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启动“清四乱”专项行动,部级、省级、自查“四乱”及遥感疑似图斑完成整改,中国水利报以《打造幸福七里河》全国推广。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发现市级项目49个问题并全部建立台账完成整改,开展原材料中间产品实体检测81组全部合格。不断推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落地见效,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2025年 全面夯实民生水利基础
2025年,朔州市水利工作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为总基调,全面夯实民生水利基础。今年的总体工作重点,围绕“一个思路”,提升“两个能力”,开展“两大行动”,压实“两个责任”,实施“八大工程”。
为营造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3月22日上午,朔州市水利局在飞马广场举行集中宣传活动,现场为全市广大市民宣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相关知识,解答疑惑和问题。
发布会现场,相关工作人员还围绕朔州市水资源的特点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朔州市农村供水现状及今年的任务和今后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