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3月26日
忻州市七一路小学张嘉敏

三尺讲台践初心 青春无悔伴成长


  本报记者 陈晓平
  
  2021年,张嘉敏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忻州市七一路小学的一名教师,五载春秋,三尺讲台成了她续写诗意、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几年来,她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师”、青年教师诵读比赛三等奖、“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二等奖等荣誉。
  
  “萌新”教师初长成
  
  时光荏苒,刚进入这所小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和不知所措的模样仍历历在目。张嘉敏回忆道:“为了这堂公开课,我准备了整整两周,把李大钊的《青春》背得滚瓜烂熟。可真正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六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时,手心沁出的汗水把教案纸都浸皱了。讲到关键处,我的嗓子突然发紧,准备好的朗诵段落卡在喉咙里,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下的声音。下课后,指导教师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以为会挨批评。”
  但刘老师却递给张嘉敏一杯热茶说:“小张,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你看今天第三排靠窗的男生,你讲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他的眼睛亮了一下。”那天傍晚,刘老师带着张嘉敏翻出学校收藏的民国旧报纸,泛黄的纸页上,百年前的墨迹依然清晰。刘老师对张嘉敏说:“试着把这些活的历史带进课堂吧。”
  此后,张嘉敏把晋商票号的密押符号设计成密码游戏,带着学生在教室里“破译”历史事件;把丁村遗址的陶片纹样画成卡片,让他们触摸四千年前的“文明温度”……当那个总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男孩举起手问:“老师,下周还能玩这样的游戏吗?”时,张嘉敏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
  
  入职伊始,张嘉敏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不足胸口高的孩子们跑进跑出,开学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张嘉敏特意准备了青蛙进化史的小故事。可刚讲到“两栖动物用腮呼吸”时,就有孩子举手问:“老师,为什么动画片里的鲤鱼阿姨长着腿呀?”全班顿时笑作一团。那天晚上,张嘉敏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了一整夜儿童化的语气,把备课本上的课题《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改成了《小蝌蚪的成长日记》。
  真正让张嘉敏转变的是一次青年教师公开展示课。讲课完毕,她满心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轻松,还隐隐期待能收获一波赞扬。“校长朝我走来时,我脸上还挂着自信的微笑。可当问我‘你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你究竟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教的是戍边将士的历史,还是王昌龄笔下的家国情?’”
  回想起课堂上自己口若悬河剖析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豪迈与沧桑,却没留意到有些学生眼中的迷茫。“从那以后,校长的话成了我心中的警钟。每备一节课,我都会反复思量,不再只追求完成教学流程,而是把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放在首位。”张嘉敏告诉记者。
  
  拔节生长启新航
  
  从教这些年,张嘉敏说最感动自己的是那一双双充满温暖和力量的双手。
  第一次参加校级公开课,张嘉敏紧张得凌晨3点还在改课件。同办公室的一名老师得知后,特意让女儿把连夜整理的教学案例存储到U盘,并偷偷递给她:“这些资料,你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
  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让张嘉敏有了自己的教学师傅吕老师。每次听张嘉敏的课时,吕老师总在听课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次我模仿名师设计了华丽的课堂环节,吕老师在评课笔记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课堂不是老师的花园,而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这句话被我抄在备课本扉页,时刻提醒自己。”
  教育者的匠心,从来不是独行的烛火,而是永远传递着光亮的火炬。在张嘉敏参加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的那段日子里,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们把支持和鼓励化作照亮她前路的暖阳。
  获奖回来后,张嘉敏悄悄把证书锁进抽屉,但班里的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听到了消息,早读时齐声背起了《少年中国说》。课间,一个小姑娘往张嘉敏的口袋里塞了颗奶糖:“老师,这是奖励你的!”办公桌上摆着学生用彩泥为她捏的奖杯,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张老师是我们心中的冠军”。
  “翻看手机相册,2020年那个穿着不合身西装、在中学教室紧张搓手的大学生,与如今戴着卡通发卡给小学生讲故事的自己渐渐重叠在一起。”张嘉敏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奋斗者的青春永远不会褪色——因为我们正在和孩子们一起,书写着未来最美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