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阳光驱除阴霾 守护生命尊严
本报记者 卢亚
面对困难和挑战,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无论是复杂的病情处理,还是紧急的医疗任务,她总是冲在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她的勇敢和坚定,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更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温暖与力量。她就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护士长闫静。
作为安宁疗愈计划在医院的实施者,她带领护理团队通过分享、图书、活动、一对一关爱,用阳光般的心态和无私的奉献,为患者驱散了心中的阴霾,让许多因生病孤独而消沉的患者重拾笑容。
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
从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闫静来到山西省人民医院任职。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机遇。
放疗科是一个技术性与人文性并重的领域,既需要专业的能力,又需要兼具严谨的基础思维和细腻的同理心,既要确保治疗流程零差错,也要帮助患者建立抗癌信心。在放疗科能深刻体会到科技与人文在医学中的完美融合。
刚进入放疗科时,闫静深刻体会到专科护理的特殊性。面对肿瘤患者的复杂病情和放射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管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巨大差异让她一度感到压力很大。于是,请教资深医生、物理师、技师以及资历较高的护士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一段时期的高强度实践+理论学习,她从掌握放疗定位、靶区勾画、放疗皮肤护理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到观察患者心理波动,建立起了对放疗护理的系统认知。
闫静曾跟踪过一位因颈部放疗导致严重吞咽困难的老人,通过反复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和耐心沟通,最终帮其顺利完成治疗。这种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的蜕变,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延迟战场到毫米级艺术
与其他科室相比,放疗科护理的特殊性可以用3组关键词概括:“延迟的战场、毫米级的艺术、看不见的创伤。”
对抗“延迟的疼痛”,像气象预报员一样预判风险。外科护理像“抗洪抢险”,而放疗科更是像“气象观测员”,必须预判治疗数周甚至数月后可能爆发的并发症。比如食管癌患者放疗初期可能毫无异常,但两周后突然出现吞咽疼痛。为此,护理团队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标注每个治疗阶段的高风险并发症,提前教会患者使用黏膜保护凝胶,通过预见性护理让重度食管炎发生率下降。
在“毫米刻度上守护生命”,精准到发丝的护理艺术。当乳腺癌患者需要精准照射时,固定体位的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这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粗细。这种融合影像学、工程学的精准护理,是放疗科独有的技术挑战。
治愈“看不见的伤口”,修补被辐射击碎的心灵。化疗患者的脱发、呕吐是肉眼可见的痛苦,而放疗患者的恐惧却藏在心灵深处:盆腔放疗后不敢触碰伴侣的年轻夫妻,喉部放疗后恐惧窒息感的老人。闫静所在的科室引入 “创伤可视化”护理:用手电模拟照射范围,让患者“看见”治疗靶区;为推演治疗进度,把抽象的不安转化为可控的节点。如果说医疗是用射线对抗肿瘤,那么放疗护理就是用专业与温度对抗治疗的 “次生灾害”。闫静说:“我们放疗科护士既要当精密仪器的操控者,更要成为患者重建生活希望的工程师。”
从三维协作机制到精准放疗式排班
值得一提的是,在放疗科,闫静所带领的护理团队还是串联医生、物理师、技师的核心纽带。他们创新建立了 “三维协作机制”,实现了真正的跨学科协作,让护理的临床观察转化为物理师的剂量优化参数,让技师的摆位数据反哺护理的并发症预测。
闫静说,好的放疗护理管理者,应该是团队的“放射防护墙”,既要阻挡职业耗竭的“辐射”,也要让专业价值的光芒穿透每个护士的人生。
为了带好团队,闫静打造了“精准放疗式”弹性排班体系,旨在用技术突破点燃专业热情,用人文温度滋养职业信仰。像规划放疗靶区一样配置人力资源,既要精准覆盖,也要保护“正常组织”,即护士的身心健康。设立放疗皮肤管理组、营养支持组、安宁缓和护理组、疼痛管理组等亚专科小组,护士根据专长认领主攻方向。根据放疗患者治疗周期波动,搭配弹性调休制度。病房与日间放疗患者的管理得到合理安排,护士疲劳指数下降,患者等待时间缩短。闫静说,她所追求的不仅是护理质量的“局部控制率”,更要实现团队成长的“长期生存率”。
从艺术疗愈到让爱延续
相较于其他科室,放疗科的患者更加脆弱。为了让他们坚强挺过治疗难关,闫静带领护理团队创新使用了很多方法,留下了无数的感动瞬间。
有一名9岁的胶质瘤患儿因头部放疗极度恐惧治疗床。闫静和护士们便与他一起在固定模具上进行绘画,帮其消解内心的恐惧。当男孩用荧光颜料画出“太空战舰”后,每次治疗都会兴奋地说:“我要去消灭癌细胞星球了!”该案例推动放疗科成立了儿童放疗艺术角,用创作消解患儿内心的恐惧。
11岁的“小百合”也是一名胶质瘤患儿。治疗持续2年多后,“小百合”逐渐变得孤僻,终日郁郁寡欢。因为她害怕家人接受不了失去她以后的痛苦,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再要一个小宝宝延续对她的爱。经过安宁缓和护理组成员一个月的努力,“小百合”敞开心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父母含泪答应。两个月后,“小百合”安详离世。一年后,“小小百合”出生,父母将对“小百合”的爱延续到了“小小百合”的身上。
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因胸部色素沉着拒绝照镜,为了缓解患者的情绪,闫静和护士们将其照射区轮廓转化为水墨画,并题写“生命之痕”制成丝巾。李女士在病友会上佩戴丝巾并展示说:“这道伤痕,是我战胜黑暗的勋章”。
这样的感人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放疗科会定期组织安宁缓和护理主题活动,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类的,有“四道人生”“五全照顾”主题类的,有惊蛰、春分、寒露等节气养生类的,有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类的,还有关爱疼痛、正确用药等健康教育类的。他们将这些主题融入安宁活动中,以文化为容器,承载生死对话,帮助患者在生命终章找到归属与安宁。
尽管已经做了很多,但闫静仍觉得远远不够。随着科技的发展,她认为未来的放疗护理将不再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精准医学时代重新定义护理价值的边界,护士将成为肿瘤治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精准治疗护理师。闫静希望能让放疗护理从 “并发症处理”转向“生存质量设计”,用科技赋能人文,使每个护理决策都承载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