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士煤海逐梦 书写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 刘琴
“我想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为煤炭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潞安化工集团余吾煤业公司自动化科科长黄磊说。
2023年11月,博士毕业的黄磊入职余吾煤业公司,开启了职业生涯。从扛起锚杆的综掘队组,到专注科研的矿压治理中心,再到担任科长引领队伍,他用奋斗与创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成为公司青年人才的杰出代表。
扎根煤海 开启征程
初到综掘二队,黄磊便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扛锚杆、抡大钎,这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于习惯了校园科研生活的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迅速调整状态,与工友们一同摸爬滚打。
掘进过程中,遇到应力集中等难题时,黄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领导沟通,提出控制截割路线、支护优化的组合方案。他设计的巷帮临时支护装置大大减少了空帮时间,使空顶区临时支护面积增大了24.9%,实现了重点巷道的安全高效掘进,节约了人工及各项费用,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工友们对这个“书生”刮目相看:“这个博士不一般,能吃苦,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谈及这段经历,黄磊感慨道:“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在与工友们并肩工作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实践经验,更收获了信任和友谊。”
创新驱动 砥砺前行
进入矿压治理研究中心后,黄磊找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平台。面对采掘过程中高应力显现机理不明确的难题,他牵头搭建了采掘应力动态演化仿真数值模拟实验室。他认为,只有从理论上深刻剖析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在从事矿压监测预警工作中,黄磊发现现阶段微震监测仅利用系统本身筛选信号,经常造成监测误差。他查阅大量资料,寻标对标先进技术,不断优化微震事件定位方法,构建微震信号识别与分类标准。
同时,黄磊逐步改进构造影响区域危险等级的建构,形成了构造影响区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并与地表沉陷量、上覆岩层结构、地应力、微震监测数据联动分析,实现了对重点工作面构造区域高应力危险性的精准预测。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黄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申报煤炭工业协会“五小创新”1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同事对他赞不绝口:“黄磊的到来,为我们矿压中心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带动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创新中。”
勇于担当 再谱新篇
2024年4月,黄磊担任综掘三队党支部书记。面对跨专业的转变,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积极向公司内的标杆党支部学习经验。“我深知肩负着重要责任,不仅要抓好生产,更要凝聚队伍。”黄磊说道。
为强化全员安全意识,黄磊通过事故案例专题会、安全例会、班前会等多种渠道,组织职工开展集中学习。他还为队组员工进行安全“画像”,针对存在的问题“把脉会诊”,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他说,安全是煤矿生产的生命线,必须时刻敲响警钟。
在生产管理方面,黄磊经常与队长沟通,学习先进经验,补齐短板。他还带领职工完成了《队组机电设备事故处置日志》和《队组机电设备检修计划书》的编制和下发,并组织人员讲解井下设备安装流程等知识,使队组开机率达90%以上。
为适应生产需要,作为综掘二队队长,黄磊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利用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生产任务的“一键式”管理,避免了工作任务传达不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人才传帮带上,黄磊对技术员和技术工种进行定制“双培养”,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担当作为。
如今,黄磊已经履新,担任余吾煤业公司自动化科科长。“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我要为队组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领大家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黄磊表示。
从初入煤海的青涩学子,到如今在科研和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黄磊用行动诠释了担当与奉献。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在煤海逐浪前行,为煤炭行业的发展助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