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舞台我写脱口秀
●米广弘
脱口秀是欧美文化的舶来品,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口相声,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深受青年群体欢迎。《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的爆火,使原本只存在于一线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在二线城市也发展起来,甚至在全国“遍地开花”。剧场版脱口秀的快速发展,让行业亟需编剧,应主办方之邀,我也被裹挟到这股洪流中,在本职工作外,负责创作和编写剧本和段子。
我负责的工作不仅仅是撰写文字,还需要对脱口秀的节奏、笑点进行设计,确保表演的趣味性和连贯性。我认为,不仅公众人物可以说脱口秀,各行业、各群体的普通人都可以参与。与当下愈演愈烈的综艺节目“明星化”“精英化”不同,脱口秀走的是旗帜鲜明的大众路线,展示的是离百姓最近的普通人生活。我喜欢把喜剧比作一个宇宙,在幽默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球。
为确保内容安全,我们采取了开放麦试炼,让观众先当“质检员”,由线下认可后再反哺线上短视频,我参与创作和孵化了很多作品。如,从李雪琴的“丧”里,找到人生的退路;从何广智、徐志胜的“自嘲”中,意识到自己也可拥有难以企及的幸福;从语言和肢体表达都不流畅的盲人身上,看到他们面对自身缺陷的乐观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我创作的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既治愈又激励,在“解构”中“吐糟”,在“玩梗”中“爆笑”,去获取肆意的畅快和优越。
脱口秀演员李诞告诉我,脱口秀就是在演自己,通过表演,把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相声演员郭德纲对我说,脱口秀是运用幽默的演说方式来深刻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脱口秀作为具有鲜明观点性和思想性的语言类艺术,具有强大的议题设置功能,我牢记创作宗旨,牢记前辈嘱托,牢记工作标准,让其承载更丰富、更深邃、更反讽的内容。
“秀”是语言肢体、一颦一笑、服饰发型等“显形”与个性、思想、风格等“内在”的结合,人们不仅仅是听他/她说什么,还在观赏如何表演,其文学性往往高度凝聚于某个不经意的停顿、一种游荡在口齿之间的节奏感、一段令人会心一笑的callback。书面语更多是考验文字质地本身。我创作的目的是在放声大笑的同时,还要能思考些什么,比如乐观、观察、启示。我反对“低级娱乐”,支持“寓教于乐”,文学应在娱乐业里“大杀四方”,占领的阵地越大越好,担负起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
写作是个专业活,做到行业顶尖绝不是靠灵感,而是日积月累地努力。脱口秀创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以及反复打磨的耐心。今后我将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奉献大众,在充满压抑压力的社会下,创作者更要从现实中寻找表达冲动,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观众群体则会从多元的影像中照见自身的“痛点”,在事例中获得排解释放,再重新回到生活的旋涡。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叙事最大的魅力在于从“与我有关”的视角出发,回应时代情绪。脱口秀的本质是用快乐关照世界,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观众大笑不是因为你说得多正确,而是因为替他们说出了不敢说的真相,保持敏感,保持真诚,舞台永远需要新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