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换真情 书写为民办实事动人篇章
本报记者 钟如杰 通讯员 李端端 孔云翔
在临汾市洪洞县刘家垣镇伏珠村,提起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韩江华,村民总会竖起大拇指。这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用真心换真情,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为民办实事的动人篇章。
初入乡村 从陌生到融入
初到农村,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韩江华一时难以适应。但他深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在农村自建房排查工作中,韩江华负责排查录入。每天清晨,他便带着笔记本和相机挨家挨户上门排查。但村民对这个年轻的“外来人”却满是戒备,对排查工作并不配合。他没有气馁,积极与村干部商讨解决办法。村支书告诉他,要和村民拉近关系,取得村民的信任,在聊家常中完成工作。
后续的排查中,韩江华调整了工作方法,每到一户首先关切地询问村民家中的近况,以晚辈身份和村民交流,慢慢取得他们的好感后,再耐心讲述工作目的,表明排查是为了看房子有没有安全隐患,都是出于对大家的住房安全考虑。
在韩江华的努力下,排查工作变得逐渐顺畅。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加班加点录入信息。最终,伏珠村以全镇第一的速度完成了排查工作,韩江华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赞扬。
通过这次经历,韩江华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工作,与村民打交道是一门必修课。而走近村民最好的办法就是感同身受,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真心实意 破解工作难题
农村工作复杂多样,韩江华认为,面对不同人群,必须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村里大部分老人对农村医保征缴政策不了解,一提到交钱就犯了难。而在外务工的青年则不在意此类政策,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必要缴纳医保。为解决这一问题,韩江华与村干部多次开会讨论,集思广益。他想到,首先要营造医保征缴氛围,激发一部分村民主动缴纳的积极性。于是,他利用微信群、大喇叭、公示栏,对于主动缴纳医保的村民,积极进行宣传,并在村内人员聚集处、必经处张贴横幅,宣传医保政策。
同时,韩江华与乡镇负责医保征缴的干部积极对接,整理出本村未缴纳人员名单,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每到一户,他都会耐心地讲解医保政策,通过用本村享受过医保政策福利的案例,让该户村民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政策。
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人群,韩江华挨个通过微信或电话耐心解释缴纳医保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及时缴费,保障自身权益;对于生活困难的村民,他积极了解他们的困难,按照相关政策为他们申请扶持,帮助他们及时缴纳医保。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伏珠村最终按时完成了医保缴纳工作,村民的医疗保障得到了落实。
严谨细致 绽放青春光彩
韩江华常说:“做好村民工作,是我们选调生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去年,伏珠村开展吃水问题排查整顿工作,旨在解决全村“吃水难”的问题。韩江华负责入户排查登记,但却因为他的一次疏忽,为前期工作带来了困扰。在前期排查结束与乡镇干部对接时,韩江华发现自己登记的信息不够准确详细。比如,某户村民水管需要更换,但他并没有写清具体尺寸和型号,导致登记的信息失去了实际意义,不得不重新排查,这一失误严重影响了排查进度。
为此,韩江华十分自责,在后续的走访工作中,他更加严谨细致。每到一户,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询问村民的真实情况和详细信息,反复核对,确保登记的准确性。
经过不懈努力,伏珠村的吃水问题排查整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用上了干净、充足的自来水。韩江华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工作能力,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间的关系。
三年时间,韩江华在伏珠村遇到了无数挑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成长。从一个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村民信赖的村内骨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选调生的职责与担当,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使命。如今,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他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在实践中发挥个人所长,为伏珠村的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