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精电善控驶出“中国速度”
本报记者 张丽
青春向党,创新担当!作为“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核心团队之一,中北大学动态测控与智能仪器创新团队在恶劣环境动态测试技术领域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1项;2021年,代表中北大学与航天三院合作研究时速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磁浮超高速列车,于2024年试验线首航成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使我国轨道交通再次领跑世界。
攻坚克难 让梦想腾空浮起来
该团队始建于2013年,22人中,35周岁以下青年共14人,占比63%,承担动态测控与智能仪器研发、双创教学等任务。
在高速列车等重大工程和“杀手锏”武器研制中往往伴随高温、高压、高冲击等,该团队迎难而上,探索出一条动态溯源-原位测试-数据重构的技术路径,并被推广应用,为高速列车、武器系统毁伤测试等极限环境下动态强耦合参数获取提供了原位测试、校准、传感及集成微系统,实现了极限环境参数从“测不了、测不准、活不了”到“溯源准、测得出、测得全”的跨越。
该团队与航天三院组建研发团队,联合承担时速1000公里的 “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 (一期)”项目。2024年,在大同市阳高县建成2公里试验线,实现了国内首次全尺寸高速列车低真空环境下全系统、全流程、全要素的超导悬浮航行,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使我国轨道交通再次领跑世界。解除卡脖子、补齐短板、打破垄断,科技自立自强梦想浮起来。
致知于行 让创新领先动起来
该团队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级本科与研究生教改项目16项,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创新链,打造出“创新精神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双创实践教学模式。
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反哺教学。该团队出版了《新概念动态测试》《自动控制原理》等4本兵工特色教材。《电气智能化创新实践》等5门课程,通过案例熏陶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
不仅如此,该团队还荣获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创新创效竞赛金奖、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科技部首届颠覆性创新竞赛最高奖(优胜奖);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先进事迹被央视报道;获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山西青年五四奖状荣誉,助力我省创新生态建设动起来。
示范引领 让中部崛起飞起来
该团队实施博导、教授、青年博士和辅导员参与的“三全育人”双创教育模式,深入挖掘双创实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立党支部,发挥旗帜引领作用,筑牢创新实践教育思政教育阵地。
今年31岁的田悦是该团队中最年轻的党员,主要参与项目的实验测试环节以及部分数据分析工作,并与团队一起助力新一代电子测压器的研发。田悦表示,在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项目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党支部迅速行动,组织党员成立攻坚小组,日夜坚守在科研一线。针对疑难问题反复研讨,遇到分歧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最佳解决方案。
“坐地日行八万里”,该团队扎根祖国中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铸器的使命,融合航空航天技术与地面轨道交通技术,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轨道上,让崛起之梦以中国速度贴地飞起来。
作为团队领导者,尤文斌表示,年轻教师具备敏锐的创新性、充沛的精力、强烈的探知欲望、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企业的需求信息、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经验、工程化的思想。因此,团队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优势互补,形成了传帮带的传统,小组化分工,横向科研输血理论研究,为申报纵向课题的前期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在团队已有的平台基础上,给予年轻教师足够的包容和支持,年轻教师在团队的帮扶下、自身努力下,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从博士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心有所向、快速步入教学与科研正轨,取得优异成绩。”尤文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