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17日

探展!寻找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

山西博物院将首推古籍专题原创展


  本报记者 田璐
  
  4月18日,山西博物院将首次推出古籍专题原创展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据了解,此次展览将展出50余部、近500册院藏古籍善本,通过“晋风淳远”“盛世繁星”“千年流韵”“山右新风”4个单元,向观众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古籍里的山西先贤与山西先贤的传世著作。借此机会,本报记者走进山西博物院古籍库,看看山西博物院都藏有哪些传世书卷。
  
  铁门内竟藏12万余册古籍
  
  当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山西博物院,一睹在此珍藏的数千件文物芳容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博物院东南角楼处的古籍保护部门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山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两块牌匾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这里卷帙浩繁、书香满溢,却鲜为人知。
  穿过古籍保护部的一道道铁门,当文保人员打开古籍库时,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让记者瞬间觉得,典籍里的中国有多厚重,典籍里的山西就有多精彩。
  在这个恒温恒湿的库房内,一排排书柜中整齐摆放着各类古籍。从泛黄的书签和古朴的装帧上,能看到岁月的留痕。这里存放着山西博物院珍藏的12万余册古籍,其中善本5000余册,涵盖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版本多样,装帧形式丰富。
  山西博物院古籍保护部的贾少敏介绍,在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藏书中,尤以傅增湘“双鉴楼”旧藏、傅山批注的《二十一史》及明清山西地方志最为珍贵。同时,馆内有50余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0余部入选山西省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都是库里压箱底的宝贝。
  
  两个“国家级”身份奠定地位
  
  今年2月,山西博物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加上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两个“国家级”身份足以证明山西博物院在古籍存量和文化底蕴方面的“天花板地位”,也说明其在古籍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杰出贡献。
  谈到古籍保护,贾少敏很自豪,她说,近年来,山西博物院专门建立了古籍修复研究室,在专业设备的辅助加持下,已修复3400余件古籍及近现代书籍。此外,完成了4300余册善本古籍的扫描和精加工,构建起山西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数字化资源平台,逐步实现在线检索和管理。
  “我们还推动古籍整理与研究,编辑出版古籍图目,并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团队的保护和修复能力。”贾少敏说。
  古籍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 “年龄”,更因为它的“内涵”。馆藏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贾少敏以明清山西地方志为例,它们详细记录了山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变迁,为研究山西地方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傅山批注的《二十一史》则是人们了解明清学者史学观念的重要史料。
  
  首次策划原创展活化利用馆藏古籍
  
  古籍不仅要长久保护,更要活化利用,让普通人也能接触、了解这些凝聚先贤智慧的书籍。即将于4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展出的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是馆藏古籍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贾少敏说:“此次展览,是山西博物院在古籍展览方向上的首次尝试。力求让观众在欣赏珍贵古籍的同时,深入了解山西先贤的思想文化,感受山西的深厚底蕴。”
  贾少敏也希望观众在欣赏精心遴选出的50余部、近500册院藏古籍善本时,能够感受到古籍版式之美,探索古籍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感受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