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18日

墨香是灵魂的香水

●瞿杨生


  墨香,是书的灵魂。人们总说“书香门第”,可真正的书香,未必只在高门大户里。我见过不少藏书丰富的家庭,书架上排满精装典籍,却少有翻动的痕迹;也见过清贫人家的桌上,只摆着几本旧书,边角都磨得卷起。书有没有香气,不在于藏了多少,而在于是否真的有人去读它。
  如今的世界,电子屏幕无处不在,纸张反而成了稀罕物。人们用手指在平板上划来划去,自以为读遍了天下文章,可那不过是浮光掠影,连墨的影子都没沾到。读书,本该有点仪式感——倒不是说非要正襟危坐、焚香净手,但至少该静下心来,让目光在字里行间慢慢游走,让思绪和纸上的墨痕交融。那淡淡的墨香钻进鼻尖,宛如灵魂的香水,让人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
  书店越来越少,街边的书摊几乎绝迹。偶尔还能见到一两个,摊主多是白发老人,守着几摞旧书,眼神浑浊却固执,像是在守护最后一座孤岛。我常常停下来,翻翻那些泛黄的纸页。有些书上还留着前人的批注,字迹或工整或潦草,却都是活生生的思想痕迹。这样的墨香里,不知掺杂了多少人的气息。一本书,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墨香未散,灵魂却已更迭几回,想想不免有些感慨。
  如今的读书方式,似乎和过去大不相同。古人讲究“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而现代人只求速成。市面上到处是“十分钟读懂”“一小时掌握”的噱头,引得人们趋之若鹜。可读书就像吃饭,狼吞虎咽只能填饱肚子,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滋味。墨香渗入心灵的过程,本来就需要时间。我曾在地铁上看见有人捧着一本书,眼睛盯着纸页,耳朵却塞着耳机——这样的阅读,能真正吸收多少呢?墨香还没来得及沉淀,就被电子音乐冲散了。图书馆里,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却很少有人驻足。管理员每天拂去灰尘,把书排列得整整齐齐,可它们依然寂寞。偶尔有人来借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工作,纯粹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几乎成了异类。我小时候在乡下,得到一本好书如同捡到宝贝,躲在柴房里一直读到天黑。那时的墨香混着柴草的气味,格外醒脑。如今书容易得到,可静心读书的心境却难寻,这不是很奇怪吗?
  墨香的美妙,在于它能穿越时间。翻开一本旧书,那股气味就像一条时光隧道,把人带回它诞生的年代。新书的墨香锐利而鲜明,旧书的墨香却沉稳而悠长。我尤其喜欢那些保存了几十年的旧书,纸张已经泛黄变脆,可墨香反而更加醇厚。捧起这样一本书,宛若和过去的智者对坐,听他们娓娓道来。这样的体验,冰冷的电子屏幕永远无法给予。
  世界太喧嚣,人心太浮躁。墨香仿若一缕清风,轻轻抚平这个时代的浮躁。不用多,每天安静地读一会儿,让灵魂浸在那幽幽的香气里,就能得到片刻的安宁。我有时会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世界会不会少一些戾气?可这终究只是幻想。现在的人宁愿刷短视频到深夜,也不愿翻开一页书。墨香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了陌生的事物。
  2025年的世界读书日快到了,各地肯定会有不少活动——演讲、展览、促销,热闹得很。但我想,真正的读书日,不在外界的喧闹,而在内心的觉醒。不如就趁这一天,找个安静的地方,拿起一本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让墨香真正沁入心脾。灵魂的香水,从来不必向外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