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沃土 银行白领成乡村振兴领路人
本报记者 李茹霞
旭日初升,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赵漳水村的富硒蔬菜基地里,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姬浩穿梭于菜畦之间,仔细查看蔬菜的长势,并不时与身旁劳作的村民交流着种植心得。他那专注投入的模样,俨然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出生于高平市偏远农村的姬浩,自小便对乡村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情感。毕业后,他成为高平市一家偏远乡镇银行网点的柜员。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乡村百姓生活的不易,也在心底种下了为乡村谋发展、为百姓谋福祉的“种子”。2021年,当全省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招聘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然地告别银行白领的安稳生活,一头扎进陵川县崇文镇的赵漳水村。从改善村民生活的点滴琐事,到谋划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再到塑造乡村文明的全新风貌,他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奏响赵漳水村从凋敝走向繁荣的激昂乐章。
直面挑战勇担当
初到赵漳水村,眼前的景象令姬浩倒吸一口凉气。村庄环境糟糕透顶,道路两旁垃圾肆意堆积,村里几乎找不到一处整洁之地。祸不单行,2021年秋季的持续强降雨,致使村中央两处道路被冲垮,村民与车辆出行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
“当时心里确实有些失落,但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一番成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姬浩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他深知,要想改变村子的现状,必须从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入手。
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他四处奔走,向镇党委、县交通局反映情况。经过7个月的努力,终于争取到资金,修复了被冲毁的60余米道路。
针对农田基础设施差的问题,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规划田间道路时,村民们对路线存在不同意见。他便组织大家现场讨论,耐心听取每个人的想法,并和县农业农村局、施工方共同研究探讨,及时调整路线。最终,共铺设7条、4.8公里的田间道路。如今,村民们可以开着农机在田间穿梭,耕种效率大大提高。
他还心系困难村民,帮助一名残疾村民申领到轮椅。当他推着轮椅来到村民家中时,对方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娃啊,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那一刻,姬浩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
不仅如此,姬浩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活动,整治村容村貌,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组织文明卫生户评定、比孝心晒被子活动,中秋节为60岁以上老人准备大锅饭、发月饼,邀请退休老干部编写村规民约。如今,赵漳水村成了美丽宜居的乡村。
探索发展新路径
在解决村民生活困难的同时,姬浩深知,要让村子真正实现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他将村民代表纳入党员日常管理,通过主题党日、积分管理等方式,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经过认真分析调研,姬浩决定立足村中资源禀赋,深挖露地蔬菜种植和天然山泉水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
2021年10月换届以来,他和新任村两委班子一起,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在“产”字上狠下功夫。为了改变村民传统种植观念,他亲自上阵宣传动员,带领村民发展富硒露地蔬菜产业。依托湖南省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技术支持,他们建成了300余亩的富硒露地蔬菜种植基地,成立了50余亩的富硒露地蔬菜家庭农场,打造了20余亩的富硒蔬菜示范园,形成了“研究所+家庭农场+示范园+农户”的发展模式。2024年,全村蔬菜销售额达到170余万元,实现利润110余万元,户均高达2.1万元。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好。
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姬浩又将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天然山泉水。他自掏腰包对山泉水进行水质检测,四处奔波招商引资。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村里争取到70万元扶持资金,顺利引入投资商建设饮用水厂。“该水厂建成后可年产2000吨山泉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左右。”姬浩说。
姬浩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2021年任职以来,他被晋城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陵川县委组织部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团陵川县委授予他“青年基层先锋”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他为赵漳水村所做一切的见证。
如今的赵漳水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安居乐业,姬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带领村民,让村域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