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博物馆品读珍贵古籍感知山西先贤
近500册先秦至清末珍贵古籍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
本报记者 田璐
4月18日上午,“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在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系统展出50余部、近500册珍贵古籍,既有《国语》《资治通鉴》等史学丰碑,也有《荀子·劝学篇》《滕王阁序》等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观众可沿着先秦至清末山西先贤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脉络,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既是中华文化滥觞之地,亦是历史回响之所。从先秦时期《国语》记载的晋国风骨,到唐宋盛世孕育的 《资治通鉴》《滕王阁序》等传世经典;从金元明三代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到清代“山右新风”中涌现的学术创新,这片表里山河始终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此次展览便是对这一历史脉络的生动诠释。
此次展览分为 “晋风淳远”“盛世繁星”“千年流韵”“山右新风”四大单元,观众可以从《荀子·劝学篇》中重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可以依托《三国演义》罗贯中绝妙的文笔,将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场景呈现于眼前;还能看到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山西人徐继畬撰写的《瀛环志略》,书中出现了“地球”二字及世界地图。
谈及展览名称“晋国垂棘”的含义时,山西博物院古籍保护部工作人员、此次展览内容策划贾少敏介绍,“垂棘之璧”指晋国垂棘之地盛产的珍贵玉璧,出自《左传·僖公二年》。“垂棘”之地大致在今晋南、晋东南一带,后世常用“垂棘”来代指珍贵之物。“用‘垂棘’来命名展览,体现了古籍和先贤的珍贵与杰出,启示民众在欣赏展览的同时,深刻感知古籍和先贤的不凡价值,以及山西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山西博物院首次推出的古籍专题展在展品遴选上尤为考究。50余部古籍中,善本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其中山西名人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墨迹间流淌着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其他展品亦经过精心甄选,从史学巨著到诗词华章,从思想论辩到文学抒怀,泛黄纸页间跃动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先贤哲思与文化基因的鲜活印记。“山西博物院现有50余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0余部入选《山西省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都是库里压箱底的宝贝。”贾少敏说。
此次展览特别设置了古籍知识科普区,读者可以跟随互动屏上的动态演示,了解古籍的“五脏六腑”:鱼尾、版框、讳字等专业术语化作生动图示,配合山西名人年谱长卷,从而读懂“页页皆学问”的深意。同时,为避免展览内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过于生僻,展陈策划时选择了荀子、李悝、王勃、司马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并精选了《劝学篇》《滕王阁序》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让观众不仅能看懂还能有共鸣,在书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