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23日
太原市万柏林区林业发展中心张伟

筑起森林“防火墙” 诠释青年职业担当


  本报记者 陈彤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的群山中,活跃着一支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他们日复一日地穿行于林间,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守护着这片绿色屏障。太原市万柏林区林业发展中心的张伟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一名90后大学毕业生,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森林防火队员。十年来,他从一名新手成长为队里的业务骨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职业担当。
  
  不断淬炼 锻造业务骨干
  
  张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童年时期,他常跟随长辈进山,对家乡的森林有着深厚的感情。2014年,他大学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得知家乡的森林防火队正在招募年轻人,便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加入防火队。
  “森林是家乡最宝贵的财富,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这个简单的想法成为张伟扎根山林的动力。然而,真正进入这一行后,他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第一次参加灭火演练时,由于操作不当,他使用的风力灭火机不仅没能压制火势,反而助长了火焰。这次失误让他深刻意识到,仅有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结合实战经验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此后,他开始系统地学习森林防火专业知识。同时,他虚心向老队员请教,记录他们的实战经验,并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他逐渐掌握了森林防火的核心技能,成为队里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
  
  火场逆行 守护绿色屏障
  
  森林防火工作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和危险性。每年春秋两季,气候干燥,火险等级升高,防火队必须24小时待命。万柏林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林木茂密,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极大。
  2014年6月,正值高温干旱期,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一天中午,巡护员报告某处山林出现烟雾,张伟和队友们立即赶赴现场。由于起火点位于深山,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携带装备徒步前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急行军近一个小时,才抵达火场。
  现场火势蔓延,浓烟滚滚。张伟与队友们采取“分割包围、重点突破”战术,利用灭火弹、风力灭火机等工具压制火线。
  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明火终于被扑灭。为防止复燃,张伟和几名队员留守火场,每隔半小时巡查一次,直到次日凌晨确认无隐患后才撤离。这样的经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不是第一次。
  
  预防为先 创新宣传模式
  
  在多年的防火工作中,张伟深刻认识到,火灾预防比事后扑救更为重要。因此,他积极开展防火宣传,探索更有效的科普方式。
  万柏林区部分农村地区群众的防火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移民搬迁区的居民,对山林防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此,张伟和队友们深入移民搬迁集中区,用当地方言讲解真实火灾案例,让村民直观地了解违规用火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们还走进中小学校普及防火知识,培养“小小防火宣传员”。
  此外,防火队还定期组织开展进社区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火意识,减少了人为火灾的发生。
  
  坚守使命 构筑安全防线
  
  森林防火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在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祭祀烧纸等行为极易引发火灾。因此,每年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张伟和队友们都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岗位。
  每年除夕夜,当大多数家庭团聚守岁时,张伟和队友们仍在林区巡逻,劝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直到凌晨,确认无火情隐患后,他们才返回。这样的坚守,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如今,张伟依然日复一日地巡护在山林之间,除了常规的巡护工作外,他还参与完善应急预案、更新防火设备、办公室日常等工作。“只要山林需要,我会一直坚守。”这句朴实的承诺,体现了他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正是无数像张伟这样的守护者,用专业和坚守构筑起生态安全的防线。他们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