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23日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淡泊名利,一心向党


  杨森(1918—2016)山西浑源人。1937年,被山西国民兵营教导团录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晋西北保安团政治处、晋西北师供给处、晋绥第二分区后勤部、晋绥一野供给处及训练队、西北军区后勤部等部队机关从事供给、财务工作。1953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科长;1960年,任山西省林业厅人事处处长。1983年离休。
  
  讲述人:杨文庆 杨凤英 讲述时间:2022年9月16日 整理人:江雪
  
  红色岁月铸牢信念
  
  1918年4月,我们的父亲杨森出生在山西省浑源县一个小商人家庭。我们的祖父在浑源县城一家票号当掌柜。父亲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便读了书,掌握了一些财会方面的知识。
  1936年初,日军侵犯绥远,虎视山西。2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从陕北渡过黄河东进抗日。站在日本人、蒋介石、共产党 “三颗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与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时,成立了牺盟会。1937年3月,牺盟总会派村政协助员下乡,动员青年报考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在那股抗战的热潮中,父亲报考了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并被顺利录取。1938年11月,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后来相继在晋西北保安团政治处、晋西北师供给处、晋绥第二分区后勤部、晋绥一野供给处、一野供给训练队、西北军区后勤部等部队机关,几乎一直从事供给、财务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供给工作对于维持军队战斗力极其重要。虽然父亲不用到激烈而残酷的一线战斗,但他的工作同样有极大风险。无论严寒酷暑,每次战斗前夕,父亲必须带着供给人员组织筹粮,以保证战士们出发时携带有三天熟食和几天的粮食;每次战斗或者行军前夕,他要检查作战部队的武器弹药和被服装具,按需要和条件给予必要的调剂与补充;为保证部队战士有衣服穿、有被褥盖,还得经常到根据地甚至敌占区的村庄动员村里群众做鞋、缝被、制衣;为筹集粮食,父亲经常与武工队或游击队一起与日军抢粮,然后秘密转移到根据地老乡家里或者山洞隐藏好;从敌占区购回八路军奇缺的军需物资,再冒着极大风险设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把物资送到部队。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太原战役前后两个阶段,历时六个多月,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父亲所在的晋绥一野也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当时父亲在一野供给处担任主任。为保证作战部队有足够的军粮、军备物资,父亲忙前忙后到各处筹集。当时,阎锡山守军为破坏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准备,派出大量兵力抢粮抓丁,所以当时筹集军粮、军备物资非常困难,也非常危险。有一天,父亲亲自护送一批军备物资到前线去。军备物资用马车拉着,父亲骑着马紧紧跟随。出发不久,部队领导忽然传来口令,有事需父亲回去处理。父亲让战友们和当地的老百姓小心护送物资继续前进,他则返回了驻地。意外就在那时发生了。运送物资的队伍被阎锡山的军队袭击了,运输人员全部被俘虏,军备物资也被抢走。父亲一面痛心好不容易筹集来的军备物资被抢掠,一面牵挂着运送物资的战友和百姓的安全。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那些战士和百姓再也没有回来。这件事,父亲念叨了一辈子,每次说起,父亲的脸色就变得凝重起来,他喃喃自语:我那些战友一定是牺牲了,可怜连尸骨都没有找到,我是捡了一条命啊……
  1950年,父亲获得了“人民功臣”奖章。“人民功臣”奖章是西北军政委员会为表彰在解放大西北中做出贡献的西北野战军指战员或作战不满两年但功劳巨大 (立有一等功)的西北野战军指挥员而设立的。
  1953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志愿军增兵命令,担任西北军区后勤部计划处副科长的父亲随增援朝鲜的部队开赴朝鲜,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科长。父亲每天忙着为前线筹备物资、设法运送物资。战火弥漫下的朝鲜天空,时常会飞过美国飞机,抛下罪恶的炸弹。从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父亲,对美国飞机的空袭已有一些经验。每次运送物资,都需要把汽车乔装打扮,夜行日宿,秘密迂回在后方与前线之间。有一天,父亲带着运输队走到半路,美国飞机又来了。父亲急忙命令运输队停止前进,大家赶紧躲到山崖跟儿隐蔽。但美国飞机还是发现了他们,一颗颗炸弹呼啸着落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了父亲面前不到一米的地方。父亲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的头脑一片空白,他以为炸弹落地瞬间,他和身边的战友一定血肉横飞、灰飞烟灭。但奇怪的是,几秒过去了,几十秒过去了,扎入土地的炸弹没有爆炸——竟是一颗哑弹!父亲庆幸自己的奇遇,我们也时常说父亲命大!
  在朝鲜的三年,担任后勤部供给处处长的父亲为了保护军备物资,尤其是艰难运输到一线的军备物资(存放地点基本都在秘密的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中),时常驻扎在防空洞里。军备物资就是军队战斗力,这是常识;何况新中国刚成立,筹集这些物资很不容易。父亲知道,每一件军衣、每一颗子弹,都是后方人民的血汗,所以,军备物资在哪里,父亲就在哪里。防空洞不仅狭窄幽暗,最主要是潮湿阴冷。冬天冷如冰窖,夏天热如蒸笼。三年过去,父亲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关节变形导致他行动不便。1956年,父亲转业到了地方。
  父亲与很多经历过战争的老革命一样,不愿回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但父亲的讲述,常让我想起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我想,父亲之所以提及这两件事,是想让我们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清正廉洁一生品行
  
  1956年,父亲回国并转业到山西省林业厅,担任了计划财务处副处长;1960年,父亲担任了省林业厅人事处处长。父亲叫杨森,还真与林业有缘,后来一直在林业厅工作,直到离休。可以说,从林业资金管理、队伍建设、科研攻关到机构组建,父亲见证了山西林业的发展壮大。
  我们的母亲1929年出生。1947年,父亲曾经回过一趟老家,母亲就跟着父亲参了军,也在部队后勤部工作。父亲奔赴朝鲜时,母亲在吉林临江志愿军留守处工作。后来,我们兄妹五人相继出生,因为要照顾我们,也为了让父亲安心工作,在父亲的“积极支持”下,母亲辞职回到了家里。那时候的父亲是真忙,家里的事别说管了,就连他人也难得在家见到。我们常常五六天见不到父亲。早上他上班走时我们还睡着;下班后他经常开会,会议结束太晚了就住宿舍,有时回家里,我们也早已睡熟了。我们长大上学后,不再需要母亲照顾了,母亲因为失去工作,一直闲在家里。那时父亲已经是山西省林业厅人事处处长了。很多认识父亲的人说:你在人事处,怎么不帮老伴把工作理顺了,何况,老伴是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跟着你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但父亲始终没帮母亲落实工作的事。父亲当然懂得母亲为了家庭作出的牺牲,也知道如果不是为了这个家,母亲或许可以成为离休干部。父亲经常嘱咐我们:你妈妈是咱家的功臣,我能活到九十多岁,都是你妈妈的功劳;你妈妈为咱们家、为我作出了牺牲,你们一定要好好孝顺你妈妈啊。
  父亲长期在林业厅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组织上曾给过他三次加工资的机会,但父亲都让给了工资较低的同事。父亲对领导说,他们工资低,也是老老少少拖家带口的,比我更不容易,更需要涨一下工资。我工资一百二十块钱,够花了。父亲的做法让很多同事发自内心地对他更敬佩和尊重了。
  有一年,林业厅提拔干部,父亲如果找领导说一说,也许就能往上 “再走一走”。但父亲说:局里提拔的是业务干部,我是行政干部,就不要给领导添乱了。父亲的许多战友不断得到提拔,有的到了厅级甚至更高职务。母亲有时候也说父亲:你在人事部门兢兢业业工作了多年,你不找领导,人家怎么能想起来提拔你?父亲笑笑,也不反驳母亲。父亲在处级岗位上一干就是二三十年,但他就是这样,不争职务、不争待遇,就是有机会,也会谦让给别人。
  父亲在人事处,有很多推荐人才的机会。在他的关心关怀下,一批批后生才俊走上新岗位,成人成才。父亲推荐的人才,大多非常优秀。林业厅领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杨处长推荐的人,用起来放心,不用审查都合格!领导的肯定足见父亲的用人严格、任人唯贤。林业厅换了好几任领导,但父亲一直在人事处。领导们知道,父亲会公正无私地帮厅里把好把严用人“关”。
  20世纪90年代,林业厅集资盖新房,一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嫌自己住的房子小,找到父亲,希望他带头出面找找厅领导。父亲当时已经离休,他了解相关情况后,耐心地为大家讲政策,摆事实,让大家多为厅里着想,要多为后辈着想。父亲默默做了很多工作,使得那次集资分房得以平稳有序推进。其实,按照父亲的资历,住房面积应为一百四十平方米,但直到他去世,一直住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只有九十多平方米的旧楼里。他常对我们说,战争年代,大家争的是舍生忘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少战友都牺牲了,而他活了下来,已经是一种幸福和幸运了,人应该懂得知足。
  我是1978年结婚的。结婚时,家里什么也没有为我们准备。当时,我就想做几件家具。那时候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家具城,可以买或者定制。父亲在林业厅工作了一辈子,按理说,找点木料不成问题。但父亲却说,要做家具,自己去买木料。父亲很正统,受党的教育多年,真是公私分明。我和我大哥结婚,父亲都没有参加。他担心他一参加,很多机关同事会随礼。他也没有给我们找婚车,更别说使用公家的车了。我们单位团委组织了一个茶话会,同事们一起喝喝茶,吃点瓜子,我买了一个暖壶、脸盆,把我爱人铺盖往一块一搬,就算结婚了。
  父亲离休后,经常拄着拐杖到老年大学学书法——父亲不到八十岁就拄上拐杖了,在朝鲜时得的关节炎让他年迈时走起路来不得不小心翼翼。父亲生命最后的日子,因为小脑萎缩,行动不便,离不开人照顾。父亲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住医院不用花钱,但父亲一再交代我们,不能占公家便宜,更不要浪费公家医疗资源。我们兄妹五人便轮流陪在父亲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2018年,我们兄妹五个带着母亲沿着父亲的革命足迹走了一遍,一路下来,我们对父亲越发敬重和想念了。在吉林临江,年迈的母亲看着鸭绿江大桥,忍不住哭了起来……
  在天堂的父亲啊,我们想念您,也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教诲——淡泊名利,踏实做事,平安是福!
  摘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