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25日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探大河文明

沿着“黄河一号”解锁书香密码打卡诗意山河


  本报记者 田璐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流淌着千年的文明与故事。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写下经典巨作表达对黄河的深情厚意。沿大河走势而建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四市。这条公路仿佛时光回廊,带领人们欣赏黄河壮丽风光的同时,还能探寻经典巨作背后的故事。值此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山西太原举办期间,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同登高永济市鹳雀楼,感受“黄河入海流”的磅礴诗意;走访《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故乡夏县,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参观位于汾阳市的马烽纪念馆,品读文坛大家手稿中蕴含的时代精神;走进《沁园春·雪》创作地石楼县,聆听千古绝唱背后的红色故事,解锁书香密码,开启一段别样的“悦”读之旅。
  
  登高鹳雀楼 打卡诗意山河
  
  4月23日,作为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活动之一的“晋请悦读”跟着阅读去旅行系列活动首场古中国文化专场活动在运城市永济市鹳雀楼举办。活动中,单霁翔、祝晓风、冷凇、王筱磊4位文化大咖带领读者深度阅读,解锁山西千年文化密码。
  历史上,鹳雀楼楼体壮观,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历代文人骚客登临抒怀,留下许多诗篇。其中,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最为经典,流传千年。
  既然登上了鹳雀楼,游客能看什么?一看壮观的仿唐建筑,二看唐代彩画艺术,三看长河落日。鹳雀楼以高台为基,外观四檐三层,台基三层,楼身六层,总高73.9米。值得一提的是,鹳雀楼的油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全部采用唐代彩画艺术,图案华丽绚烂、线条刚劲有力。凭借科学设计和高超工艺,鹳雀楼复建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如今,鹳雀楼景区已经成为当地亮眼的文化名片,2024年最多一天接待了3万名游客。
  巍峨矗立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不仅蕴含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诗意,更象征着中华文明 “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据了解,4月23日至5月6日游客走进鹳雀楼景区,打卡诗意山河,就有机会赢取独家文创好礼。
  永济历史文化厚重,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众多。除了登高鹳雀楼,游客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还能游览铁牛驻守的蒲津渡、《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
  
  探访司马光故乡 聆听历史回响
  
  4月19日,山西省图书馆举办了“重读《资治通鉴》”系列山西历史文化主题读书分享会,进一步引导读者重读经典、收获新知。《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16朝、1362年的历史。作者司马光的故乡正是运城市夏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司马温公祠坐落于此。
  司马温公祠墓前峰岭回环,祠后涑水萦绕,分为墓地、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和碑楼5个部分。祠堂创建于宋代,保存有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又名“杏花碑”),宋制螭首、龟趺、宋哲宗篆额“忠清粹德之碑”,宋代原装彩塑金妆大佛3尊,并配有彩塑韦陀、胁侍菩萨等,艺术精湛,造型传神。
  游览司马温公祠墓的游客,或是细细品读珍贵碑文,或是从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中学习勤诚俭廉的家风家训。
  夏县是黄河流经最短的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这里变身别具一格的 “彩虹路”,吸引着众多游客自驾体验。游客除了到司马温公祠墓怀古,还能沿着旅游公路到泗交特色康养小镇、瑶台山、堆云洞等景区,尽情畅游夏县这座 “文化之城、康养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
  
  参观马烽纪念馆 感受笔触烟火气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仅是欣赏黄河壮丽风光的绝佳路线,更是探寻经典巨作背后故事的文化之路。山西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家和作品,总会在风物、饮食、方言等方面引起人们的共鸣。
  马烽是新时期山西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山药蛋派”中具有与赵树理平分秋色的地位,作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文学史上反映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其与作家西戎合著的 《吕梁英雄传》属于兼具宏大视野和人物群像的经典革命题材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坐落于汾阳市贾家庄村的马烽纪念馆,青砖灰瓦,雕饰精美,承载着“人民作家”马烽的传奇人生。一进纪念馆,马烽铜像屹立院中。馆内一炕、一桌、一椅,真实还原了马烽生前的创作环境。200余幅其生前的生活和工作照,手稿、著作与村民一起劳动时所用过的农具等百余件遗物均在展示之列。门楣上的藏头联“马蹄声声怀抱不灭火焰,烽烟滚滚历数吕梁英雄”,横批“人民作家”,彰显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范。
  马烽的一生与贾家庄紧密相连。从1952年初到2004年去世,半个世纪里,他的众多作品如《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等都取材于此,贾家庄也因文学成为有理想追求和文化自觉的村庄。
  不仅如此,贾家庄生态文化旅游区还是汾阳的标志性景点,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游客还能沿着旅游公路到老爷山风景区,穿梭于古老的庙宇楼阁、碑林石刻间,感受厚重文化。
  
  重走红军东征路 重温伟人巨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936年,在红军东征东渡山西的首站地吕梁市石楼县,毛泽东写下气贯长虹的《沁园春·雪》。这篇经典词作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的评述,还描绘了一幅辽阔无垠的冬日北国景象。
  壮美黄河,四季皆赏,冬日大河又是另一番景致。品读千古绝唱的同时,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来到 《沁园春·雪》创作地石楼县义牒镇留村。留村毛泽东路居地设有太师椅、炕桌等实物,还有毛泽东正在创作《沁园春·雪》的蜡像。
  石楼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灿烂的红色文化,沉淀着无数先辈的革命故事。其中,最为完善的是红军东征纪念馆,是一所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抗日历程的专题纪念馆。该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石楼对外展示的一个亮丽窗口。
  红军东征纪念馆与黄河乾坤湾、隰县小西天、北武当山等自然人文旅游地相距不足百里,这些旅游景点的集聚为游客参观、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