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01日
山西文旅集团大型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副经理郝培良

挑重担破困局 筑防线护航红色传承


  本报记者 高静
  
  在山西文旅红星杨公司《太行山上》演艺的舞台上,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畏的勇气、创新的思维、极致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为红色实景剧场的演出筑牢安全基石,提升服务品质,他就是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副经理郝培良。一路走来,他从设备检修一线员工成长为行业青年的标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文旅人的工匠精神。
  
  攻坚克难 破复演困局
  
  实景演艺《太行山上》的剧场曾面临严峻的复演挑战,钢结构锈蚀、设备老化、道具褪色等问题每一项都亟待解决。在这关键时刻,郝培良临危受命,立下“一个月内实现剧场复演”的“军令状”。
  他迅速响应公司部署,在剧场经理指导下,组建起一支由技术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组成的攻坚“铁军”。随后,团队开启了“白+黑”高强度工作模式。白天,各小组分工明确,技术人员专注检修灯光音响设备,力求让每一束光、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到位。设备维护人员仔细焊接舞台裂缝,不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夜晚,大家又齐聚一堂,围绕图纸优化流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在钢结构除锈喷漆这一关键工序上,团队成员反复研究、试验,最终找到科学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为不影响白天演出,在剧场演艺提质升级阶段,郝培良创新提出“演出后排练”模式。每当观众散场,他便带头打着手电筒,带领团队爬上高脚手架排查隐患。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换来了剧场提质升级工作的零失误,让剧场重焕生机。
  
  创新管理 织密“安全网”
  
  露天剧场的安全管理充满挑战,夜间视线盲区、设备露天老化等问题时刻威胁着演出安全。郝培良深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剧场各个角落,手绘出详细的风险点分布图,为安全管理提供精准指引。
  他牵头构建起“人防+技防+制度防”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在“人防”方面,他将B战壕安保固定岗改为流动哨,增强了安保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让安全保障无死角;在“技防”上,积极引入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实现对剧场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为安全加上“科技锁”;在“制度防”上,他带领团队制定《安全标准化手册》,划分责任区,为每台设备建立“体检档案”,还对升降装置调试等关键环节规定固定保养时间,让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带领下,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零事故“安全网”。
  
  细节至上 优化服务体验
  
  郝培良对细节的追求达到了极致,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团队成员。2023年复演前,有演员反映入场口路面坑洼,存在安全隐患。他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到现场测量,迅速制定修复方案,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修复,为演员和游客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2024年,停车场卫生间异味问题成为剧场“顽疾”。郝培良带领团队蹲点调研,经过仔细排查,发现是管道坡度设计缺陷。他果断推翻原方案,带领团队盯守施工现场,从管道改造到瓷砖缝隙的防水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剧场设备完好率显著提升,突发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为演员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自我赋能 甘做“铺路石”
  
  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到文旅安全专家,郝培良始终保持着自我加压、不断学习的劲头。2024年,他前往太原参加“演艺运营管理”培训,认真记录学习心得。回到剧场后,他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多项改进建议并积极推动落实。
  为提升应急能力,他考取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书,结合剧场实际情况,与团队成员共同优化应急预案。其中,“夜间停电处置流程”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
  作为管理者,他注重团队成长,致力于“传帮带”工作。每月的“安全课堂”上,他将枯燥的安全规范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他全程陪同,“手把手教+背靠背查”,帮助团队成员掌握技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中涌现出多名复合型骨干,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岗位在变,初心未改。郝培良以匠心致初心,带领团队全面践行“明道、开创、献予”企业核心价值观,让《太行山上》的演出舞台成为安全与品质的标杆,也让太行山上的红色记忆永远鲜活、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