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沃土 成为黄土地上“新耕者”
本报记者 陈晓平
当国产动画片《中国奇谭》中小猪妖“想离开浪浪山”的台词引发青年共鸣时,山西省偏关县尚峪镇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尤井杨,正用双脚丈量着家乡的土地,用青春书写着别样的“下山”故事。近日这位“逆流”返乡的00后青年以当代忻州青年特有的担当,在晋西北山峁间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青春抉择 反哺桑梓
尤井杨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在校期间,他曾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参加社团、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并参与了省级、校级活动达30余项,多次获评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他本有机会留在繁华都市,却毅然通过山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回到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偏关县——这片承载着“黄河与长城握手”传奇的土地。当同龄人追逐都市霓虹时,他却选择成为黄土地上的“新耕者”。
“这片黄土地是我的母亲。她用厚实的胸膛托起我的童年,用沟壑纵横的掌纹教会我坚韧。”尤井杨凝视着窗外连绵的梯田,将这份深情化作返乡建设的行动宣言。在西部计划服务的425个日夜里,他像一株挺拔的高粱扎根乡土,用青春丈量着晋西北的山峁沟壑,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乡土情怀。西部计划服务期间,他扎根基层,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因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并当选共青团忻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和共青团山西省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尤井杨笔记本扉页上的这句话被反复描摹,道出了新时代青年的价值选择。“个人理想如同黄河岸边的老梨树,只有把根扎进民族的土壤,才能在春天开出雪白的花。”2022年,尤井杨以到村工作大学生的身份走进尚峪镇西峪村,化身“村务六边形战士”,身兼村务民生办事员、党建工作承办员、财务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理论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网格员。每天揣着磨出毛边的民情日记,像不知疲倦的陀螺转动在黄土沟壑间,一年走访村民320余户次。
他的工作日常,是充满烟火气的民生进行曲:给独居老人捎带降压药时,顺势将医保新政策“翻译”成灶台边的暖心话;在田埂上蹲点和老农算经济账,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种子;举着“村村通”为留守老人进行养老保险认证,让数字鸿沟生出温情的双翼。当认证成功的页面出现时,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光:“这后生,比俺孙子还有耐心!”尤井杨知道,这声声赞誉,正是新时代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奉献担当 振兴乡村
“只有尝过泥土的味道,才能懂得伟大的思想。”尤井杨在春耕秋收中向老农请教“三农”智慧。他开办12场“田间课堂”,向老农请教“看云识天气”等传统农耕智慧;秋分前夕,他跟着村民测算“渗水地膜”的保墒效果,用科技密码助力农业振兴。
作为基层治理网格员,尤井杨配合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村标牌下的“说理台”,见证了他把“法理”化成“情理”的智慧,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作为党建工作承办员,他创新推行“主题党日+环境革命”融合模式,每月组织党员开展2次“红马甲在行动”专项活动,累计清理陈年垃圾12吨,整治卫生死角38处,整洁域内河道1.2公里,让“党员红”成为扮靓美丽乡村的亮色。作为集体经济助推员,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态化、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并大力推广特色种植,构建起用地养地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并同步规划特色杂粮产业带,示范种植糜黍、高粱等“特”“优”杂粮作物,形成“一主多特”的农作物种植格局。他还将光伏公益性岗位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设置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1个,带动1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900余元。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尤井杨既以“求知若渴的学子”之姿躬耕实践,又以“乡村振兴魔术师”般的巧思妙想多维发力。他运用远程学习教育平台开设“乡村微课堂”,用短视频记录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微空间·大效益”的创新实践,引导村民将闲置庭院资源转化为致富聚宝盆。
西峪村党支部书记秦吉小感慨:“钱袋子鼓了是实打实的获得感,村容美了是看得见的幸福感,年轻人回来了是触得到的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