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能没有文科
●米广弘
当科技一路高歌猛进,社会的诱惑不断增多,文科所承载的批判性思维、文化认同等“软实力”常常被轻视,“有用”与“无用”就容易被狭隘化理解。
工作中,同事们会说,米处长天生顶级“文科脑”,参与起草大量中央政策文件和讲话报告,写的都是大稿特稿,我们都是一般人,选择“门槛低”“谁都能学”的文科,是没有拿到理科入场券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生活中,朋友们会说,米老师在文科方面天赋异禀,无人能及,从小到大都是“思想一支笔”,我们只是一般码农,注定被替代。
是不是文字“大拿”,只有自己知道,成绩背后是辛勤付出,没有人看得见我夜夜写作到凌晨,几年磨一剑,本职之外用千山茶客、雨山等笔名发表的作品字数累计千万。长久以来,文科的社会贡献难以量化,“重理轻文”的心态普遍存在,导致那些基于境界情怀的申辩反而显得苍白无力。文科生一味追逐流行趋势抛弃了最应坚持的内容,放弃了深度阅读和思考,没有坚守初心,把事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和“跳板”,这也许是无奈的选择,但足以令人惋惜。
人不能只盯着冷冰冰的技术,而没有任何情感。我的身上兼具新闻人的敏锐、电视人的创意、文化人的深邃、领导者的果敢。以新闻人的敏锐洞察社会热点与大众需求,精准锚定选题方向;以电视人的创意让节目呈现形式别开生面,从创意策划、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皆匠心独运;以文化人的深邃为作品注入深厚的内涵和长久的生命力,使其经得起时光磨砺,持续触动人心。而领导者的果敢使我在团队决策时坚定自信,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与竞争,果断抉择,合理调配资源,凝聚力量,一次次带领成员突破瓶颈。在社会转型期,本应是思想活跃和人文社科大放异彩的时候,遗憾的是,文科的市场地位反而受到种种质疑。
在公务工作、新闻传播、小说创作、课题研究、影视监制等创作实践中,我为“讲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不仅让“故事”实现艺术化的精彩呈现,更成为连接时代与人心的有力纽带。我始终认为,文科建设不能一味迎合,不能丢掉安身立命的内核,否则不仅无法为技术注入灵魂,还会让自己被洪流湮没。
文科本没有错,但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切忌急功近利,学习速成。从事文秘一职曾让我碰过钉子、受过挫折,但总的来说还是幸运的。我一直与笔杆子打交道,没有轻易放下手中的笔,尽心尽力做着为文字服务、文学繁荣、文化发展的事情。我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也不会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力求有哪吒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和胸怀,努力掌握自身命运,恪守真诚与勤奋两条准则,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时下,学文的搞技术,学医的拍电影,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方可创新。
大数据时代,反观诸多平台,正是因为人文价值的缺失,一味追逐流量,最终陷入“技术越发达,内容越荒诞”的怪圈。曾经,文艺复兴推动了科技进步,新的思潮引领了社会变革。现在以及将来,人文必将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当我们用《论语》的智慧校准AI的价值观,用《史记》的深邃训练机器的历史观,用《楚辞》的浪漫滋养算法的创造力,一定能创造出更有温度的数字文明。“文科无用”是一种迷思,“技术霸权主义”更是一处陷阱,只有人文之光与科技之火交相辉映,才是AI时代该有的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