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提速刷新居民“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张丽
5月8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太原市聚焦路网体系完善、城市有机更新、历史名城保护、建筑产业转型四大工作任务全面攻坚,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有关情况。
其中,针对“大动脉畅通、小街巷不畅”等突出问题,太原将建设改造50多条街巷;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今年新开工改造18个老旧小区……全方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方便群众出行
近年来,太原市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发展空间,持续加大路网建设力度,跨汾桥梁、快速路、主干路等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之相连接的小街巷,却成为太原市路网体系建设的短板和欠账。
针对“大动脉畅通、小街巷不畅”等突出问题,今年,太原市按照“轻重缓急,解决急需”的原则,围绕保交房、城中村改造、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补缺三大路径,系统谋划了50多条街巷,并将这些街巷的建设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全力推动。
今年街巷的建设改造坚持 “全要素提升”理念,如同为城市进行一场精密的“微创手术”。地下管网全面更新,水电气暖、雨污分流、通讯线缆全部入地,预留检修通道,彻底告别“马路拉链”现象;地面空间系统优化、快慢分离,自行车道、人行便道、城市家具、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历史记忆精心保留,百年古树、老建筑、老字号商铺均纳入保护名录,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种“地上地下统筹、历史现代融合”的建设改造模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这批街巷中,十四号线北街、南十方南街、马庄南路、玉河街等17条街巷已开工建设。其中,亚日街、享堂街、坞城西路、后北屯街、平阳西二路等道路已基本完成,正在收边收口进行街景街貌全面整治。其余街巷的建设改造,将根据前期成熟情况和交通组织情况有序展开,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推进一批更新项目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 “涂脂抹粉”,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基因重组”。太原市坚持“体检、更新”一体化推进,以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连续五年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从住房、社区、街区、城市4个维度,深入查找停车难、充电难、养老服务设施不全、儿童活动场所欠缺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均衡、文化特色彰显不够等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谋划更新项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住宅老旧电梯更新工作。2020年以来,太原市实施了3497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涉及1.5万栋楼,惠及64.4万户居民;同步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22部,对住宅老旧电梯更新310部。改造后的老军营小区、山西大学宿舍区、绿缘小区等一批高品质小区,取得了良好效果和示范效应,市民幸福感满满。
今年,太原市新开工改造18个老旧小区,涉及28万平方米、82栋楼、4000余户居民;并通过自愿方式,同步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30部、住宅老旧电梯更新500部以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下一步,太原市将以城市更新示范城市为契机,坚持先体检后更新,不体检不更新,重点推进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老旧小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利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改造提升、完善“一老一小”配套设施等一批更新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动建筑产业革新助力城市建设
近年来,太原市完成了《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积极推进了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华门、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店头、青龙古镇、程家峪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持续开展了历史资源普查认定,将市域范围内具有潜在价值的4处历史地段、37处历史建筑、2处传统村落纳入推荐名录;重点实施了钟楼街片区保护修缮、府城文道保护修缮、五一广场提升改造、迎泽大街提升改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段保护更新项目,名城格局、历史环境、特色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此外,太原市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优化营商环境、入企服务、央企服务”专班效能,精准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助力市场主体扩规提质。重点扶持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与总承包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打造一批科技型、特色化标杆企业。深化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及工程。
聚焦绿色低碳,研究出台《太原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建造行动,实现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深化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创建,重点扶持高星级绿色建筑及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开展零碳建筑试点。研究编制符合太原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设计导则,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示范工程,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企业培育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助力太原市城乡建设领域实现低碳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