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14日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及对策

●山西中医药大学 韩艺 武艺 张子悦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基于多所高校的6091份调研问卷数据,采用问卷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现状,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从高校、社会、个人出发,针对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完善 “三全育人”“四位一体”育人机制,搭建各方面就业平台,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等建议。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大学生;就业心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平台。本次课题共收集调研问卷数据6171份,整理出了有效问卷6091份,有效率达98.70%,本次数据分析采用问卷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而描述出研究课题的集中趋势和分散趋势。
  一、高校大学生求职择业趋势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新格局发展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理应成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呼吁,本次课题从就业意向、就业态度、就业求职准备度三个方面出发,收集大学生就业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一)体制内就业偏好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选择去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意愿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业。本次调查问卷有效数据6091份中有4533人有意愿考公考编,占比74.42%,其中动因占比前三的分别是“工作稳定轻松,空闲时间多,压力较小”“为人民服务,实现远大抱负”“家庭或其他外部因素”。
  (二)“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增多
  通过整理多项针对大学生毕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数据情况来看,“慢就业”“缓就业”成为当前00后毕业生的显著特点,主要特征为:一是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积极性较低,选择直接就业的仅仅不到30%;二是高质量就业需求强烈,大学生更加关注长远发展与个人成长,更倾向于用“慢充电”等方式来“从长计议”,择业价值观从“向钱看”转变为“向前看”。
  (三)自主创业热度有所减退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首选就业方向”的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偏低:仅不到7%的同学选择 “自主创业”,仅有21.17%会时常关注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对创业了解程度较高的同学比例仅为12.2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3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指出,90后受访者有21.3%表示有较强创业意愿,而80后虽因家庭负担等因素新增意愿略低于90后(18.7%),但实际创业比例约为37%。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低于80后、90后群体。
  二、新发展格局下就业新挑战对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影响
  我国正全面推进新发展格局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对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结构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转型压力、市场供需失衡、政策双重影响及代际价值转变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当代大学生“防御性求稳”与“主动性探索”并存的复杂就业心态。
  (一)传统观念仍旧影响深远,大学生更青睐“稳中求全”
  分析问卷调查发现,在传统价值观念、“铁饭碗”思想以及疫情等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对于“理想价值追求”与“现实生存需要”存在一定纠结,但总体表现出 “现实大于理想”的偏好,在锁定职业目标上呈现“求稳”态势。产业升级与技术替代引发了结构性失业焦虑,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形势,当代大学生规避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出于这一心理,在首选就业方向上,促使大学生选择体制内就业的偏好增强。
  (二)“慢就业”现象突出,高质量就业需求强烈
  一些研究认为,慢就业指应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延长从校园步入职场的过渡期,即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暂时待在家里或者创业考察等。受学历贬值企业缩招形成“高期望—低供给”矛盾、求职竞争加剧以及个人价值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甚至“逃避就业”,倒逼就业决策延缓,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三)就业形态包容度高、选择面广,“尝试”代替“选择”
  年轻人跳槽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在于不少年轻人更看重工作意义感或存在急于求成、个人主义突出以及从众心理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经济的升级与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扶持拓宽多元就业空间,社会服务领域涌现更多细分新职业,比如整理收纳师、旅行规划师等,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量身定制”的就业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三、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打造新发展格局,表面看是发展问题,实则是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这需要我们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而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才支撑与教育赋能,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化,就业市场将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持续升温;二是人才选拔的准入门槛和素质要求将水涨船高,就业竞争更趋专业化、精细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求。
  (一)高校方面—融合思政工作,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就业育人体系
  1.全员树立就业育人理念
  夯实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打造“思政教育—生涯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相融合的专业化团队;建立健全纵向贯通、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对照综合能力、群体需求等信息数据,做到因人、因事、因时施教,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就业需求精准匹配。同时,通过家校联合、共教共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联合社会层面,加强“内引外联”,开拓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2.全过程健全就业育人机制
  就业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就业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而不是以往所谓的就业即服务“终端”的观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将职业发展与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结合,贯穿育人全过程。为学生开设就业工作的启蒙教育课程,结合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前开展就业创业等知识与相关国家或地方政策的宣讲,引导学生立足国情、校情,贯彻落实就业思政工作;毕业后持续帮扶,构建打造校友与母校一体的“发展共同体”。
  3.全方位构建就业育人体系
  整合校内外就业资源,对内立足于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个人的就业需求及就业前景,搭建课程、实践、科研、文化、服务等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外联动搭建“校社政企”四方平台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采取“线上+线下”立体模式,紧密编织就业育人服务网,助推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专业”“学业”“职业”“志业”四业合一。
  (二)社会层面—夯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1.搭建就业新平台,拓宽就业新渠道
  创建“互联网+精准就业”模式,建设数字化赋能就业服务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向特定群体推送企业岗位信息,提升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匹配效率。提升政策精准度,持续关注、解决毕业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相关政策对于特定主体实施的精准度,引导和支持基层就业,充分利用地域和产业优势,针对各岗位制定“优惠性”政策,与高校联动,组织实施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更好助力高校毕业生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大局。
  2.加强就业服务,提高权益保障
  制定详尽的市场地图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向和参考。强化招聘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积极举办分行业、分领域、高频次专场招聘活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创造新的岗位,以缓解“慢就业”现象。完善就业、失业保障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等服务,以减轻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三)个人层面—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
  1.增强创新意识,抓住就业新趋势
  新发展格局下,“三新”经济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稳定就业和经济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生了新岗位、新职业、新空间,这与高校毕业生求新求变的择业需求相契合。这要求当代年轻人能够站在新发展的起点上,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搭建人际关系网络,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新增动能,以创业促就业。
  2.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升自我能力
  高质量发展要求就业者持续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新发展格局下职场环境的多元、多变、多险的状态。从自我认知、职业目标出发,全面且深入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目标,了解市场,评估就业机会,科学分析自身差距,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并从需求端入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向着“精、专、尖、强”的方向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
  3.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要明白当下的选择并不是无法改变,不会决定终身发展。如果出现因就业问题导致的心理压力时,要学会主动转化心理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运动、读书、唱歌等;可以向信任的家人、朋友等人倾诉,或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调整状态。
  四、结束语
  新发展格局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做好就业工作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要优化就业育人体系,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提升毕业生素质能力水平,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目标。(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及对策》,课题编号:JT2023E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