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焕新机 高质量发展动能足
——晋城民企转型发展一线观察
本报记者 李茹霞 文/图
5月的晋城,太行山绿意正浓。13日至15日,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及晋城市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进民企·看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厂房车间、古镇村落等。20余家媒体记者用3天时间,见证了这座活力之城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民营经济如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引擎。
2024年,晋城GDP增速连续五年稳居山西省前两位,民营企业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在这里,老牌企业坚守实业、深耕创新,新兴力量激活文旅、赋能乡村,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民企奋进图景徐徐展开。
传统产业焕发智造新生
晋城民营经济的底色,是传统产业在坚守中破局。在龙谷仓粮油公司智能工厂,金黄麦粒在全封闭管道中完成18道自动化工序,蜕变为“零添加”高端面粉。这家40年老企以“数字革命”重塑粮油产业:投资1.2亿元建设的远中物流园引入全国先进供应链系统,仓储周转效率提升40%;“龙谷乡”品牌通过“线上旗舰店+直播”全渠道营销,带动周边5000亩农田亩均增收300元。“智能工厂让出粉率提升12%,今年还将启动农业产业基地,以订单农业带动更多农户。”总经理王俊妮这样计算转型账。
30公里外的太行能源科技公司,晋城无烟煤正经历绿色蜕变。企业依托“低硫、低挥发、高热值”煤炭资源,建成洗选、深加工、型煤制造三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环保型煤110万吨。其研发的工业煤棒助力化工企业降本增效,民用型煤以“无烟无味高效燃烧”特性畅销北方家庭,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自建的46台新能源车队与2条铁路专线形成 “公铁联运”网络,年发运量达300万吨,大列装车效率达4000吨/3-5小时,为区域能源安全筑牢根基。
在铸造领域,晋城金工铸业用33项专利撕掉“傻大黑粗”标签。这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巴掌大的机器人关节铸件占据国内80%市场份额,为德国库卡、日本川崎重工稳定供货;自主研发的双金属搅拌臂填补行业空白,市场占有率达100%。企业每年投入营收的6%用于研发,牵头制定的《搅拌臂铸件》团体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3项专利是敲门砖,我们要让铸造业长出‘精密芯片’。”董事长王银花擦拭着新下线铸件,眼神笃定。
文旅经济撬动乡村振兴
文旅产业则是晋城民企转型的 “第二战场”。在阳城县皇城相府集团,煤炭企业“黑转绿”的故事格外动人。企业投资15亿元实施“五村一体”开发,将3.6平方公里古堡群扩展为全域旅游区,去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直接收入1.5亿元,带动300家农家乐户均增收5万元。景区内,明清古宅改造的研学基地、数字光影秀与传统建筑交相辉映,展现着“煤炭+文旅”的跨界魅力。
泽州县大阳古镇的活化更具烟火气。东方文旅集团将明清古宅改造为“阳阿清居”甲级民宿,21名村民变身“古宅管家”,灵活用工机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企业通过电商助农消化滞销农产品300余吨,古镇直播间让铁器、丝绸等非遗产品年轻化。“盘活百处老院落只是开始,我们要做‘造血式’振兴。”董事长李仙爱展示的账本里,既有6000名海外劳务人员带回的管理经验,更有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的实绩。
文旅的 “化学反应”在更多场景发生。华洋工贸集团无偿修缮3座古院,老城区的砖雕窗棂下开出文创书店;建材家居商会联动300余家企业举办家装焕新购物节,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中小企业联合会搭建政企协作平台,助力200余家会员单位共享文旅升级红利。这些实践印证着晋城民企的共识:“老手艺不惧时光,反成创新底气。”
服务创新彰显企业担当
在晋城,企业规模不分大小,责任担当从不缺席。祥达后勤集团7000名员工中,50%的高管、70%的骨干为退役军人,打造出“军”字号服务品牌。医院布草植入RFID芯片实现百次流转追踪,养老院智能床垫守护1万名老人健康,培育的“祥阿姨”劳务品牌斩获全国母婴护理冠军。“家政不是扫扫地,而是帮人把日子过好。”党委书记马晋章的话,道出这个“城市管家”的温度。
社会责任书写在更多角落:百事嘉地产成立慈善基金累计捐出470万元,为154名孤寡老人改造适老化公寓;粮食行业协会“粮心服务队”深入山区,送出3200份“爱心粮包”;亚光驾校为全市孤儿提供免费驾驶培训,300余名退役军人从这里走上货运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民企与城市发展的深度交融。
科技创新则为责任注入硬核力量。景柏服饰研发高阻燃防护服,获2项发明专利,产品达出口CE标准,带动县域卫星工厂发展;杰特瑞能源科技自主研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节能改造服务年减碳超万吨。正如陕西商会会长的感慨:“企业做大了,就得带着大伙儿一起往前走。”
三天采访,一路惊喜。龙谷仓的麦香、金工车间的铁花、古镇民宿的晨雾、社区食堂的炊烟……拼成了晋城民企的鲜活图景。在这里,老产业不是包袱,而是转型的跳板;老手艺不惧时光,反成创新的底气。正如采访中企业家们的共识:“守住本分、敢闯新路,老树也能发新芽。”晋城民企的转型实践,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