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见匠心 三晋非遗焕新机
2025年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特色节目展演举行
本报记者 田璐 文/图
5月16日,山西大学音乐厅内掌声雷动,2025年山西省大学生 “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特色节目展演举行。来自全省31所高校的参赛队伍、200余名学生和3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竞技。最终,山西大学、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晋中信息学院3支队伍斩获一等奖,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长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5支队伍获二等奖,山西传媒学院、中北大学、运城学院等12支队伍获三等奖。大赛以“非遗进校园”为纽带,通过演说、情景剧展演等形式,让青年学子在深度参与中汲取三晋文化精髓,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
青春遇见匠心 展非遗新魅力
当青春遇见匠心,这场以“非遗正青春、晋韵焕新潮”为主题的大赛必定燃爆校园。
5月13日至14日,31支参赛队伍和3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决赛非遗展说和非遗演绎两个环节中展开激烈角逐。
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山西中部,又称中路梆子。山西大学“晋剧游侠队”以情景剧串联平遥、太原、忻州三地,与晋剧一同踏上“文旅+”之路,带领观众溯源晋剧历史,探究晋剧脉络。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是大同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铜器制作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尤以铜火锅制作出名。山西传媒学院“大有不铜”参赛队演绎了这项技艺的传承故事。
榆社霸王鞭是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中学院“舞动非遗 魅力榆社”参赛队表演了该项非遗。据了解,晋中学院通过非遗进课堂、传承人教学、实践演出及实习基地面向社区、中小学授课的方式,凝聚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赛升级了赛制,创新推出“跟着非遗去旅行”线路策划、“晋韵流芳·世界共享”——留学生“今天我是传承人”视频征集大赛等参赛内容,为山西非遗旅游注入了新活力,推动山西非遗走向世界舞台。
大赛特色节目展演当天,这些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项目一一精彩亮相,生动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河津转花灯、蒲州伞秧歌、绛州鼓乐等非遗展演,诠释了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舞台上传统韵味和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守艺传薪十载 淬炼晋韵芳华
此次大赛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更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十周年山西成果展为契机,全面呈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丰硕成果。同日,以“守艺·传薪”为主题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十周年山西成果展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开幕。展览设置戏曲曲艺、营造技艺、古建模型、古代壁画、晋绣布艺、髹饰技艺、建筑彩画、木版年画八大展区,展出600余件非遗精品,涵盖戏剧服饰、榫卯创意品、髹饰漆画等,全方位呈现山西非遗研培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展览将持续至6月20日,公众凭身份证可免费参观。
自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启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2021年改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旅部、教育部和人社部主办)以来,山西大学等高校率先响应,成为全国首批试点院校。十年间,山西累计举办研培班36期,覆盖传统美术、技艺、音乐、戏曲四大领域,参训人员超1600人。如今,这些 “非遗种子”已成长为传承主力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青年是非遗故事的续写者,更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从校园演说到研培计划,山西正以青春之力激活非遗基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据悉,山西省将持续深化“非遗+青年”融合模式,通过研培计划、创新大赛、文创开发等多元路径,培育更多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