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21日
肩挑重担 闪耀青春

重大项目青年突击队攻坚一线勇担当


  本报记者 郭丽菲
  
  战鼓催征处,青春显担当!在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一支支青年突击队高擎红旗、迎难而上,在投身我省高质量发展中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以“困难面前有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面前无困难”的豪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的青春答卷。
  
  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太原万柏林区大众棚户区改造项目部青年突击队
  三百日攻坚护航百姓安居四十项成果树立行业标杆
  
  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太原万柏林区大众棚户区改造项目部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24年,现有队员11名,平均年龄31岁,青年突击队以“攻坚克难、使命必达”为目标,面对2289户居民的“安居倒计时”,青年突击队发起 “百日攻坚擂台赛”,将300天工期拆解为12个节点“里程碑”,采用“工序穿插+网格化管控”战术,提前43天完成2栋楼座封顶,让回迁居民在新春前拿上“新房钥匙”。
  在深基坑开挖、高空作业等高风险区域,队员们化身“移动安全哨”,累计排查整改780余处隐患,实现“零坍塌、零伤亡”双零目标,获评山西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依托“戴永祥青创工作室”,青年突击队开展“五小”革新攻坚,深入开展青年“五小”竞赛,累计优化设计成果40余项,形成QC成果2项、科研论文3篇、科研工法1篇,有效提高了项目创新创效水平,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在激发青年创造活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力和贡献度。
  
  中化二建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采选项目青年突击队
  雪域高原打响攻坚战热血青春书写报国答卷
  
  中化二建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采选项目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24年9月,由20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骨干组成,驻扎在海拔4800米的 “生命禁区”,肩负着建设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锂盐生产基地重任。这支队伍以战天斗地的姿态,在雪域高原打响资源保供攻坚战,用热血青春书写新时代产业报国答卷。
  面对国家新能源战略原料100%自给率的重大使命,青年突击队队员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钢铁意志攻克技术壁垒。在35千伏变电站攻坚战中,他们连续72小时驻守现场,创新采用高原电气设备调试方案,实现一次受电成功;在长距离石胶带运输系统调试中,队员们在零下20℃环境中徒步巡检30公里管线,首创高原物料输送联动控制技术,推动系统提前15天投入试运行。
  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的韧劲征服崎岖山路,以“特别能战斗”的锐气突破技术封锁,将“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融入每道焊缝。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队伍,在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极端环境下,累计攻克高原冻土施工、智能矿山建设等12项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三个月完成常规半年的变电站建设”的高原速度。他们用皲裂的双手托起 “锂想”之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树立起高原基建新标杆,让青春旗帜在世界屋脊猎猎飞扬。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一工程段青年突击队
  以工地为家专啃重大工程“硬骨头”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一工程段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31岁,35岁以下的85人,以3名高级工程师、17名工程师为技术核心,专啃重大工程“硬骨头”。
  在宁启铁路、京沪高铁、赣深高铁及阳曲截洪渠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他们化身“攻坚突击手”,在暴雨中连夜架设截洪渠应急防护堤;岩溶区创新“超前雷达+动态注浆”技术,将赣深高铁隧道掘进效率提升40%;冻土段研发“热棒+隔热层”复合体系,沉降量精准控制在3毫米内。
  队员们以 “工地为家、图纸为剑”,首创“安全质量红黄牌预警机制”,实现连续3年“零重大事故”“零质量返工”;积极践行“高效建造”理念,以项目为单位成立青年科技创新小组,通过推动BIM技术应用,实现机电管线综合优化,模拟施工流程,减少设计变更,成功将 “BIM+预制叠合板+盘口式脚手架”技术相融合。
  创新采用跳仓法施工技术,取消后浇带设置,提升了施工效率,确保了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并荣获第六届 “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优秀奖和山西省安全文明标化工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好本领”,致力为国家基础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中铁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某工程保障领域重大专项青年突击队
  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请缨挑战自我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某工程保障领域重大专项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22年,现有成员18人,均为3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骨干,党员占比90%,是一支活跃在国防科技创新主战场的青春力量。青年突击队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完成国防工程保障领域某重大系列装备的研制,为国家形成战略能力提供支撑。
  面对装备体系庞大、应用场景复杂、技术难题多样、跨域融合交叉紧密等困难,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利用创新突破高海况通联等核心技术,联合行业资源解决体系效能评估等多项技术难题,制定了7项大纲,申报国防标准2项、团体标准7项,申请国防专利5项,多次参加领域内重大论坛,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为筑国防坚实技术基石贡献青年力量,保质保量按节点推进项目研制。在海上试验期间,这支“旱鸭子”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驻扎船底舱,顶着12级风浪连续奋战38天。
  面对高海况与复杂试验环境的双重挑战,他们通过精密策划科目、细致准备设备、严格把控条件、详实记录数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多装备交叉作业、多科目并行测试的创新方式抢抓试验窗口期。通过科学暴露问题、精准分析症结、系统提升装备性能,最终为研制更可靠的装备积累了关键数据和实践经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