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21日

大学生认领“责任田”乡野写青春


  本报记者 陈晓平 通讯员 张琦 韩利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让到村工作大学生真正“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忻州市宁武县迭台寺乡为这一课题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案例,通过让年轻干部们认领“责任田”,在躬身耕作中实现从 “纸上谈兵”到“田间实战”的跨越,探索出一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镇青年工作者队伍的新路径。
  
  “责任田”架起“连心桥”
  
  迭台寺乡是个农业乡镇,搞好农业特色种植是基础。实践的第一步是选址。在征求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的建议后,大学生们选择了3个村进行考察。他们与村干部、种地能手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地块的土壤条件、光照时长和水源情况。经过一番细致的勘察和分析,最终选定梅家庄村一块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土地作为“三分地”种植项目基地。
  为了强化学习和实践效果,迭台寺乡特意邀请了山西农大的专家进行实地教授和指导。专家们抵达“三分地”基地后,仔细观察了土壤的种类和质地,为大学生们详细讲解了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方法。同时,专家们还特别带来了他们培育出来的优质玉米、向日葵种子,作为礼物送给大学生们。
  
  田间课堂培育“新农人”
  
  “要做村官,先当村民;要当村民,先懂农活。”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三分地”实践的核心要义。为了让大学生们对田间各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包片干部带着大学生代表亲自上门邀请梅家庄村种植能手为大学生们进行指导。从翻土播种到除草施肥,大学生们将“读到听到”的与“看到做到”的相互印证,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向成长为既懂政策又善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迈进。
  田间劳作不仅让年轻干部褪去 “书生气”,更在与村民的共同劳动中,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大学生们顶着烈日为作物浇灌时,村民递来的水壶、分享的种植经验,让距离感在汗水中消融。
  
  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三分地”为年轻干部搭建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扎根土地的感觉,从翻土播种到维护管理,在完整的农事周期中融入田间地头,实现从“理论派”到“实干家”的蜕变。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年轻干部“水土不服”的问题,更培养了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鲜的富有活力的血液。
  “三分地”不仅是种植作物的试验田,更是锤炼干部本领的“练兵场”。播种完成后,大学生们制定了详细的管护计划,分组分片定期到地里实践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管护的过程中,以大学生夜校作为学习知识和经验总结的平台,组织大学生们分享种植心得,发掘和了解新技术、新思路。大胆尝试,大胆干事,让个体实践经验转化为群体智慧,“三分地”收获的不仅有农产品,更有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迭台寺乡的乡干部表示,“三分地”实践计划,以最小的土地单元撬动基层人才培育的大力量。迭台寺乡到村工作大学生在耕耘中厚植为民情怀,在实践中提升服务本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增添更多绚丽色彩。